男女有别,真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之前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导致现在社会的男女比列严重失衡,然而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孩子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应该如何度过呢?
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该不该有所区别?51.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面临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不同”;44.2%的受访者则认为不应该,都需要多经历多见识;4.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陈志林坦言,男孩和女孩由于身体构造的差异,在心理承受力和体力上有差别,涉及这些方面的问题可以区别对待,但其他方面仍需一视同仁。“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有些不同,但不能出入太大,要拿捏好一个度。比如对男孩不能一味地进行挫折教育,对女孩也不能过于宠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这是没有性别区分的”。
陈志林认为,错误地践行“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会造成“凤凰男”“孔雀女”的出现,用这种观念教育出的孩子长大之后互相看不上,是社会化过程的失败。“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家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只进行磨砺教育或者爱的教育,孩子会不接地气。家庭应该认识到和社会的变化,多方面培养。希望低能、价值观偏差、不懂得感恩等问题越来越少”。
韩瑞也给儿子进行“吃苦教育”,“我经常给他讲过去的故事,告诉他生活不易,要有感恩意识。也会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影响他,有次去爬香山,他几度要放弃,我告诉他先苦后甜,男子汉能爬到山顶,较后他也做到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吃什么“苦”?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责任担当(72.9%)、艰苦朴素(71.4%)是需要的,其他还有挫折困难(54.4%)、分享共享(48.1%)等。
78.6%受访者认为应在能力范围内开阔孩子视野和见识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要做到精神上不贫穷。”韩瑞看过一篇文章,里面父母的教育方式打动了她,“他们一起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一个小小的庄园,家里没有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父母主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学会爱,学会生活”。在她看来,这种精神和价值观的引导是真正的“富养”。
“几周前曾有一对父母来向我求助。他们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成绩优异,父母疼爱,一直称赞有加。但较近孩子学业出了点问题,因老师的批评开始拒绝上学,甚至对登门到访的老师出言不逊,动手打要他做家务的妈妈。从这件事能看出,教育过程不都是愉悦的,批评、惩罚有时是需要的。若对孩子一味宠溺,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我,缺少社会责任感,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都会产生偏差。”陈志林说。
陈志林也表示,家长不能对或古人的说法照搬照做,“因为不管是古人还是,他们的观点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特殊性。家长应该多花点心思,耐心地观察孩子、认识孩子,因材施教”。
哪种教育观念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78.6%的受访者认为该在能力范围内开阔孩子视野和见识,74.1%的受访者认为要开拓孩子精神空间,培养格局;42.7%的受访者认为小时候该多吃苦、多受挫;22.9%的受访者认为要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享受;16.7%的受访者认为小时候享受了,长大就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