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创作是在的基础上有着规则和韵律的限制,在这样的限制下,我们对于诗歌的意境和韵律会有的了解,对于当前的中小学生而言,学习诗歌的意境和诗歌的韵律,在的程度上是有助于学生的文化底蕴的培养的。因为诗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底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学习诗歌,鉴赏诗歌,在这样的古典文学和文化中陶冶情操,是一个惬意的事情,也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的必经之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个中所谓的意境以及韵律之间的平衡关系。
意境是指诗歌传达出来的意蕴和境界。韵律是指声韵和节律,是诗歌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对于意境和韵律都有所要求,主要体现在近体诗(格律诗)和词上。
诗词中意境和韵律的平衡问题,个人认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关系。
初学诗词、先形后神
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讲求的是一种形似。也就是需要严格注意诗词的字数、行数、平仄、用韵、对仗。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是五绝、什么是七律、什么是《蝶恋花》。既然你用这个诗体或者词牌,那么你就需要遵守这个规则。
在形上能够依葫芦画瓢,把握运用之后,我们再去追求其神,也就是意境。切不可为了所谓的意境大篇幅的出现出韵、碍格等情况。韵律的基本功没打好,后期很难纠正,也作不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好词。
小成之后,神形兼备
能很好的把握韵律,写得出符合韵律规范且内容详实通顺的诗词后,我们可以追求诗词意境了。
意境的练习可以通过三个手段:体悟、观景、想象。体悟就是大量阅读古代名家的诗词佳作,体会他们诗词中的意境。观景就是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景物,注意细节的凝练和神韵的表达。想象就是对自己诗词中所表达的景物展开想象,使其更富神韵。
通过炼字、用典等对意境上的提炼,使诗词意境变得更加丰富,这就是神形兼备。
炉火纯青、无神无形
成为一代宗师以后,信手拈来皆文章,这个时候就不必再按部就班的拘于韵律和意境了。就像苏东坡和毛爷爷的诗词那样,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这时候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文学上创新,为诗词源源不断的注入活力。如果过分遵守韵律和意境,反而束缚了手脚。宋代的柳永在这境界时就自创了很多词牌,使宋词词牌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