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以诗词形式抒乡居平淡生活?多数的中国古诗都在描述农业社会的生活场景,这样的例子应该是比比皆是。当然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分类,比如有一些是用享受的心情去描写乡村生活,有一些则是用无奈的、消极避世的态度去面对乡村的生活。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纵笔三首》中的一首:
壮岁志天下,崎岖无一施。高谈对邻父,朴学付痴儿。
补栅怜鸡冷,分粮悯雀饥。吾生忽至此,惆怅镜中丝。
这一首诗写的是一个完全不油腻的中年男人,壮志未酬,但他没有去泡妞、灯红酒绿,与朋友夜夜饭局,打牌,然后唱卡拉OK……当然也可能因为没钱,总之,他感到只有回归乡村一条路了,他说,崎岖无一施。
回到乡村能干嘛呢,生活里似乎也没有女人,只能是和邻居的老农坐而论道,跟单纯天真的孩子谈文学。这些枯燥的事情,其实也反映出他的内心,欲望已经被删节,生活里剩下来的事情,大概多少有点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个意思了吧。
但接下来又上升一个高度,“补栅怜鸡冷,分粮悯雀饥”。如果一个人只是告别浮华的城市生活,回到朴素的乡间,每日三省吾身,克己清淡地过日子,尽管也让人佩服,归根到底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文人。但是他在这一句中,开始补鸡栅栏,因为不想让鸡受冻,把吃剩的饭菜分给鸟雀,因为不想它们挨饿。我们愉快地发现,诗人的心里不仅有爱,而且生机勃勃。
尽管他接下来谦虚地说着,吾生忽至此,惆怅镜中丝,听起来很丧,也很颓,但我们也完全能理解一个敏感、多情、细腻、悲悯的诗人心里必然会有的中年的谓叹。
这首诗里的乡村场景不算经典,因为具体写农事活动不多,也几乎没有风景描写,但这样的并不典型的乡村生活,可能就是文人们到了乡村后的一种典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