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是站在学习写作、提交习作的起点上,不会写是常态。试想,如果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写起作文来,头头是道,那才是少见的。所以家长是不必惊慌的。问题中现象的出现,是一个结果,往往是一个较长时期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我想说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家长,不是孩子。原因在家长,不在孩子。至少家长是根因。
如何改变?家长要从自身的态度和方法做起。从态度上,减少焦虑感,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学习作文这件事儿。孩子站在学习写作的起点上,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不擅长写作是正常的,需要有方法的指导。所以,家长首先要果断地从这种行为中抽身出来,把写作的主体——孩子,放在他自己的位置上。要果断才行,长痛不如短痛。
其次,要寻找合理的辅导方法。在孩子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包括三年级这个起点,家长要注重引导,而不是自己来念,孩子来写。
在方法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都是结合作文本身的,一是主题,二是选材,三是结构。
所谓主题就是文章的目标,教会孩子在心中树立一个作文主题,让自己的每一行字都围绕这个目标去思考,有关的才写,无关的果断不写,不要为了凑字数而写作文。
所谓素材,是家长可以更多协助的,帮助孩子回想生活中的故事、片段,找出可以写的人、事件、自然景物等等,通过结合审题来梳理可以写作的素材。不要只给出一种素材,可以多想一些,让孩子自主选择,不要代替孩子选择哪个素材——即使他的选择和你的选择不一样,你也不要把自己认为较好的作文素材强加给孩子,要照顾他的思考和他面对作文题的妥协——也许他选择的不是较佳素材,但他认为更容易写出来。然后放手给孩子去写。
所谓结构,不要以为孩子是无法接受的概念!要尽早地告诉孩子结构的方法。可以从如何写这个故事、如何写这件事,怎样写这个人,等等进行渗透,告诉孩子:所谓结构就是你写作的内在思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从哪里写起,在哪里结束等等,所谓的谋篇布局是也。同样是不要强迫孩子全然接受你的想法,以启发其心智为主。
作文的另外两个指标,一是语言生动,二是情感真挚,是不必对三年级的孩子做更多的要求的。想想看:刚刚学写作文的孩子,其作文的语言常常是稚嫩的,那又怎样呢?语言的问题可以持续的写作中、不断增长的年龄中得到逐步的解决,逐渐地成熟起来。而孩子的写作,哪有虚情假意的时候?只要是他自己的思考,基本都是富有情感的,常常可以打动我们大人呢!所以,也不必可以强调情感的真挚,或者要求写出那种空泛的抒情,反而显得假兮兮。
更多的时候,家长需要放手,在孩子求助的时候可以有所襄助——一种从旁给予的帮助,而不是亲自上阵!要告诉孩子,你完全可以有能力把心中所想的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当孩子完成一篇作文后,再通过一两次的修改进行完善,就能逐步引领孩子走向良好的习作之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果断从上述现象中抽身出来,家长需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思考自己在孩子作文这件事中的角色、意义和价值,多找适合自己和孩子互动的方法,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科学的意见,多鼓励他自己去写,就能很快地扭转这一个现实。
同时,好的作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如果短期内孩子实在写不出,可以陪伴孩子读一两本好书,从中分析:这个故事是如何写出的,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换做是“我”自己写,我会怎么写呢?通过这种启发让孩子意识到:作文其实并不难,人人都能写出像样的好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