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们现在都特别注意的一个好的习惯,无论是孩子、家长、老师,都很在意阅读习惯的培养。如何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让阅读成为人们学习的基石和成长的动力?我们都知道,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老师们也会布置任务给孩子们,下面就这个话题,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阅读是学习的基石
教育心理学强调,阅读是学习的基石!而阅读能力的增强,与儿童早期口语水平有关。研究发现,4岁半儿童的口语能力,能推测7岁的词汇理解能力,10岁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儿童口语水平,又和家庭熏陶密切相关。孩子理解了,但还未能清晰表达的词汇叫“接受性词汇”。家庭熏陶对孩子的“接受性词汇”影响巨大。
由此教育学家建议: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家长要有意识从小抓起来。例如,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亲自给孩子读书,带孩子去图书馆,克制看电视、手机的时间。
二、心智的成长
人体会逐渐衰老,但心智却不会,除非我们不愿意锻炼,让心智萎缩。人的心智是一直发展的。有的人一旦退休,很快就垮了。因为上班时,工作对心智有所要求,人不得不去应付。如果外界压力消失,而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人很快就颓废了。
主动阅读,能帮助我们提升心智力量。书籍,能促进我们深入思考,扩充眼界,打开格局。因此,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三、如何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1、身边的榜样:
笔者曾任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计划经理。下班后,与同事们一起散步。其中有一位负责设计部的经理,堪称女中豪杰。博士毕业,谈判时舌战群儒,气度非凡。她很平实,散步时问及教育背景,她分享到,自己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喜欢读书,长大了,虽易忘事儿,但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让自己充电。这番话对笔者的触动很大。那位设计部经理,还有个女儿,相信母亲的榜样会深刻地影响到她的孩子。不仅如此,作为同事的我,虽时隔十多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2、坚持的力量:
科学家—坎德尔—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神经传导课题。通过对海参的神经实验,人类亲眼见到神经是如何运作的,从而证实了人类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存在。而以前,这些只是一种“理论”,或者叫“假设”,是没有经过试验证明的。坎德尔的试验结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人类长期记忆的形成过程,是创造再创造的过程,脑神经是无时无刻地变化着,这和电脑的存储完全不一样。人类的“感官信息”交给“工作记忆”处理,然后“大脑的海马”又和大脑其它皮质层间反复沟通,直到建立长期记忆。
阅读的过程,也与上面的活动紧密相关。眼睛看到信息,工作记忆开始处理信息,这时人需要专注,否则大脑会处理其它信息,因为工作记忆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阅读之后,还要实践所学,因为这样能让知识融入到个体经验中。我们需要反复练习。因为建立个体兴趣,脑细胞需要持续工作,直到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刻画”下来。因此,坚持不懈,将阅读中所学的应用于生活中,形成个体经验。这也是长期记忆形成的过程。
3、保持愉悦的心情
多巴胺是一种神奇的激素。男女能产生恋情,妈妈生完孩子后有欣慰感,人运动后有舒适感,都和它有关。瑞典科学家—Arvid Carlsson—因为发现多巴胺激素,获得2000年诺贝尔奖医学奖。
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激素一直参与其中,帮助大脑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的连接。在阅读时能浮想联翩,是因为人类的经验被唤醒,长期记忆被调动,与阅读时的信息产生连接,助推人融入故事情节中。陌生的概念与熟悉的概念(长期记忆)相连接,从而人能够理解所阅读的内容,掌握新的知识。
所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破坏大脑的思维进程,还损坏人的身心健康,对阅读的影响尤为明显。
四、总结
我们的心智一直在成长,而内在动力才能一直支撑我们前行。主动阅读能帮助我们建立内在动力。身边的好榜样,激励我们主动寻求智慧。坚持的力量让我们到达成功彼岸。心灵的安息则使我们进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