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在不断的深入探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的声音的出现,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对于一件事物关注的角度个和关键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时候都不会有确定的答案来供参考,也正是因为这样,人类进步的脚步才不会停下。创新与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而这个哲学的问题在中西方的观点上也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哲学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也是不同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西方的哲学家们普遍认为,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人类天然地具有发现真理的能力。哲学是“爱智慧”,这个智慧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就是人类的“求知本性”。这种求知本性驱使着哲学家们去探索自然。而中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问题。西方哲学主张探索发现自然,从而征服自然,他们与自然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敌对的关系。就像是唐吉可德与风车的战斗,非要致对方于死地。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充满了人类的傲慢和对大自然的敌视。他们认为,人是天地众生的主宰,天地自然众生为人类服务。而中国哲学中的天,越了自然属性,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判断。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的较高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说到底,中国哲学的是人如何与天地宇宙交朋友,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的问题;西方哲学的是人如何搞定天地宇宙,如何实现自己的野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哲学中的智慧是人生的哲学,而西方哲学中的智慧是自然的哲学。
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识,又具有对现实的越性,这种越,不是对自然的越,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越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概而言之,如果说西方哲学是“求知与求真”的话,中国哲学就是“求真与求善”。
还是举东西方文学作品中两位美女的例子吧。《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走投无路,睡在森林里早上醒来时,发现有许多被猎人打伤的小鸟在地上呻吟。为了让鸟儿们得到解脱,这个美丽善良而软弱的姑娘,竟然亲手把一只只呻吟的小鸟掐死了。
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看见落花遍地,就起了怜惜之情,认为花本是从泥土中来,较终还是要回归到泥土中去。她将花儿埋葬,并深情地写下葬花词。中外两位美女,都是心肠柔软的文艺女青年,苔丝掐死了受伤的小鸟,黛玉埋葬了满地落英,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就像是林黛玉葬花,是对自然的顺应,把自己放在自然之中,而西方哲学则像是苔丝,自觉地把自己安放在自然的对立面,追求一种征服自然的乐趣。
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萌芽时期开始,中西方哲学就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前进道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之下,西方哲学的方向是向微观世界探索宇宙天地的规律,他们就像是“拆弹”,喜欢将一个整体拆成各种细小的零部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而探寻自然规律,而中国哲学家们则是“组弹”,他们喜欢将纷繁复杂的各种零部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说,西方哲学发展出了科学与理性,注重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而中国哲学从萌芽时代起,就关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在社会的价值和个人的道德完善,从而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道人文主义哲学。
而中国哲学较重要的源头之一《易经》,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它取象于自然,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天地起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易经》并不是探索自然的哲学书,它更多地将人类放置于大自然中,探求人在社会中的吉凶祸福,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易经》是关于未来的学说,是指导人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如何改变命运把握命运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