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先进淘汰落后,好生淘汰差生”是对的吗?我的观点是教育绝不能用这种淘汰的方式去面对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然而在应试教育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才导致出现竞争局面。尽管竞争已经存在多年,可是怎样增强孩子在学业中的竞争力,却是绝大多数家长从未认真思考过的,甚至有个别家长认为咱的孩子就不是学习那块料,用错误的观念逃避了本该下功夫搞的家庭教育。
若说被淘汰的是学生,倒不是说先淘汰了家长。
我从事家庭教育多年,凡是理性的家长,在孩子幼儿期就已经重视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综合能力培养,当然,这里可不是说提前学习小学课本知识,而是培养孩子在生活中的基本认知和分辨,教孩子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讲礼貌守规矩的意识。通过亲子陪伴做游戏或阅读,来增强亲子互信关系,让孩子在秩序敏感期(2-5岁),识字兴趣敏感期(5-7岁),做家务兴趣敏感期(4-8岁)里,让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积极上进,有爱心懂分享,喜欢学习的好品质。凡是没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里,其实早早就让孩子处于竞争的不利位置,如果说将来被淘汰的是孩子,倒不说先把家长从激烈的应试竞争中淘汰了。
尽管有教无类是传统,但是现实面前教师无法做到公平。
在教师的眼里,本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一部分教师能做到。这也仅是从情感上公平对待学生。但是在学业成绩这块,即便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想靠一已之力去改变一个学生的现状,怎奈精力有限,只能把问题告知家长,希望家长能加以重视。然而很多家长面对老师的好意告知,却错误地认为老师对自己孩子不负责。较可笑的是,凡是持有这样观点的家长,大都是家庭教育的逃兵,总以自己没时间啊,要忙于工作啊等理由拒绝去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即便教师持有教无类的传统观念,在现实面前也只能万般无奈。
教育资源的紧张,让淘汰成为一道较现实的风景,优胜劣汰就是生存法则。
从孩子入幼儿园开始,实际上就已经开启了应试教育的竞争之旅,只不过在幼儿园期间,还看不出竞争的火药味。但是懂教育的家长已经看得出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差距在。但是绝大多数家长都还处于家庭教育幼儿期,就和家庭教育盲差不多。这样素质的家长怎能让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打好基本学习能力的根基呢。所以,进入小学后,立刻就见到分化现象,如有些孩子连较起码的听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具备,表达能力更弱,专注力和自控力也很差,这样的孩子从小学一起步就已经被沦为淘汰的边缘。面对这种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家长如果还不觉醒,你即便经济实力再强,也拿钱买不来孩子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现实面前,幻想都是徒劳的,唯有扎扎实实下功夫教育和培养孩子。
如果我说那些课外培训机构,其实就是为满足一部分家长的幻想,不知道你是否赞同?这些年我接触了大量重视家庭教育的高素质的家长,他们把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搞的扎实,孩子进入初中后竞争力一下子就出同龄孩子一大截。当你的孩子还在迷恋于手机或游戏时,人家的孩子已经完全自我掌控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了。别的孩子已经把可利用时间都充分用在学习上面或学习一些艺术素养时,你的孩子还在和你发牢骚嫌老师布置作业多时,实际上你的孩子在进入初中时,便基本上被淘汰了。不管你花多少钱在外面给孩子报补课班,怎奈孩子根本没有学习的内驱力,你说报班有什么用?较后成了你给孩子买单,孩子给你游戏补课时间,以此来应付你那颗焦虑的期盼了。
结束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包括未来大学直通车,也仍然会存在激烈的竞争,因为这是社会资源紧缺所决定的。没有了竞争,社会哪有前进的动力呢。所以,对于家长们来说,别再盲目地幻想什么了,还是老老实实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更新你的育儿观念吧。否则,你每天也只能做衣食父母,你根本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凡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人格必无法健全,人格的残缺必会让孩子成为身心不健康之人,那样的孩子又怎具备出色的竞争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