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都看过西游记,那么很多人会疑问这个问题:西游记中大闹天庭的孙悟空,为何在取经路上连个小妖都打不过?孙悟空在大闹天庭时,众仙束手无策,猴子闹了个天翻地覆。为什么西去取经时,反不如神仙座下小妖?这是一个很老很老的问题,但仍然值得一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一起再回顾一下国剧经典。
关于它的回答有好几种,有些说,是因为孙悟空在五指山下压了五百年,武功大大废了。有些说,是因为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武功受到磨损。也有个从妖怪角度来回答,那些妖怪在天上,属于机关办事人员,有事只出三分力,到了地面上,属于私企老板,事事亲躬。付出程度也不同。
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从人物和情节方面去思考的。我想,从小说本身的文学成形过程、以及创作规律本身,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百回本的西游记是在一些民间传说还有各种剧本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就难免有不统一的地方。孙悟空为什么前后武功的水平不一?因为这里面有两个传说,所以有两只猴子。第一个传说,是关于玄奘西天取经的传说,玄奘来到瓜洲附近的时候,路不熟,不好走,不好走,没有通关文牒,只好在当地找了一个胡人作为徒弟,希望他带自己出关,类似于现在的向导。
胡人的形象本来就毛发粗重,与中原人不同,所以在流传中,这个胡人徒弟就慢慢地被传说为一只猴子。这是第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中的猴子,应该就是后来取经路上的猴子,它应该不是武功特别高强的。
另一个传说呢,是在祖国南部尤其是东南部。现如今的东南沿海一带,还有一些“齐天大圣庙”之类的,纪念传说中一只猴精,这只猴精,很可能就是那只大闹天宫的猴精,武功特别地高强。
那么在西游记的民间传说里面,这两个传说揉和一起,再到后来的编写者(我们设定它的编写者就是吴承恩)即使是在编写过程尽可能地让这两只猴子在言行和各方面水平都保持统一,但也未必能够彻底完全地统一,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是出现了一些前后矛盾之处。
从创作规律方面讲,关于西游记,很多人认为它是充满微言大义的,但我的看法是,这是一部充满了游戏精神的小说,游戏精神是它的第一要义。假如我们认可西游记首先是以游戏精神为主的小说,我们就能认可,有趣是较重要的,而不是逻辑或者别的。
这么一看,很多矛盾的地方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