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线上作文辅导哪里?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20-04-03 16:18:59

  典型人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写作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作文写作类型,本次我们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个素材来给大家分析,典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方法。在伊顿教育高中线上作文辅导班中,辅导老师也是会重点给大家讲述这样的难度比较大的作文写作怎样更好的提炼主题,怎样更好的掌握素材的中心思想,这些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部分。

高中线上作文辅导哪里?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

  高中线上作文辅导哪里?

  线上的作文辅导其实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因为作文的提升相对于语文来说,比较的直接,因此可以在线上直接跟着老师学习。那么在选择线上的作文辅导班的时候,怎样判断一家机构是比较好的呢?怎样判断老师的辅导是适合自己的呢?本文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分享了一篇经典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写作,通过这样的详细的解析和流程,相信大家能看到我们的性所在。这里也建议各位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伊顿教育,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上以及其他的科目上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伊顿高中线上作文辅导班咨询热线:400-029-6659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国,一个11岁的男孩,在参加“童子军”野外露营活动时不慎与同伴走失。因为这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反复强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于是每当有陌生人路过,他就会刻意躲起来,导致救援人员无法找到他,于是他就错过了无数次获救的机会。直到第4天,已经奄奄一息的他才获救。

  从小父母对我们进行的安全教育中,说得较多的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作为安全教育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

  对以上的材料,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次作文材料所给的真实情境是:某国一个11岁的男孩在参加“童子军”野外露营活动时不慎与同伴走失,因为父母从小教育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导致他错过了无数次获救机会,奄奄一息时才侥幸获救。写作时要围绕材料所给安全教育这一情境,针对安全教育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谈自己对材料中所给情境的理解或感悟、联想与思考。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中“作为安全教育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是对写作任务的限制,限定考生在本次作文中要明确自己对安全教育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的态度,或赞同或反对。“对以上的材料,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是写作内容的限制,可以立足材料情境,合理拓展延伸。

  3.价值取向的限制。材料中那个与同伴走失的孩子,因为从小就被父母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刻意躲避陌生人,导致救援人员无法找到他,错过了无数次获救的机会。很显然,命题人对这句话持批判质疑态度,社会现实环境确实有不安全的一面,但因噎废食则是死路一条。考生应思考的是,在类似的情况下,面对陌生人我们该如何辩证思考、权衡选择,而不是一味地简单肯定或否定。

  开放性

  1.写作角度是多元的。虽然命题人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持批判质疑态度,命题方向是确定的,但考生依然可以延伸出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可以谈在困境中不和陌生人说话,不向陌生人求救,便可能使困境变成绝境;还可以辩证来谈,既要看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可取性,也要注意这句话的局限性。还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和陌生人说话;可以从孩子的角度谈在困境中如何向陌生人求助,也可以从大人应如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角度来谈。

  2.文体是开放的。本次作文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考生可以写对身处困境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的理解或思考,写成议论文,发表观点看法。可以就此写体验、感悟、联想,写成记叙文。还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写给材料相关方,表明自己的立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求立场明确,完成写作任务。

  【解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的任务——判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作为安全教育的通常用语到底对不对,写作要求为“理解或感悟”“联想与思考”。题目内容紧扣当下的育儿热点,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里拐卖儿童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教导孩子远离坏人。没想到就因为安全教育中的这句话,把一个孩子带入了另一个困境——走失后差点无法获救。

  本题重在培养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引导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辨析概念,在多维比较中说理论证,体现了新课标“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孩子可能更危险。

  2.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要和陌生人说话”。

  3.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能会害了他。

  4.父母的“忠告”可能也会害苦孩子。

  5.安全教育不只是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

  偏题立意:

  1.安全重于泰山。(忽略任务,没有表达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2.教育的艺术。(泛泛而论,没有针对任务立意)

  3.陌生也会变熟悉。(未明确“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

  【范文展示】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教育不可取

  (题目即观点。)

  有个和伙伴走散的孩子,因父母常教导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多次躲避搜救人员,直到四天后奄奄一息时才被找到。这起事件警示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教育不可取。(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仍处于转型期,拐卖儿童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忧,父母总是教导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父母这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全教育,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是为孩子的安全着想,但无疑又是不够妥当的。材料中小男孩遭遇凶险时的表现便是明证。(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论证主体。)

  安全教育不应如此简单粗暴。(分论点一)

  父母出于担心,对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教育是应该甚至是需要的。但用如此简单的一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代替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实在是太过简单粗暴,而且这句话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正如材料中那个小男孩,他就是被这句话所误,才差点酿成悲剧。教育孩子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如何认识社会和他人,如何分辨好人和坏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细致周密,而不应如此粗暴。

  安全教育不应如此冷漠。(分论点二)

  陌生人有坏也有好,父母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便为孩子们竖起了一堵墙,他们在将恶意挡在墙外的同时,也将外界的爱挡在墙外。这岂不是简单、粗暴而且冷漠?试想受到如此冷漠的安全教育的孩子们,他们眼中的善恶会是什么样的。陌生人和危机四伏的外部世界,让孩子的内心日益恐惧和冷漠。正如那个小男孩,他就是出于恐惧才会躲避那些有可能为他提供帮助的陌生人。冷漠的安全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孩子无法相信他人,这种安全教育无疑是错误的。

  安全教育应细心而温暖。(分论点三)

  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类粗暴冷漠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不对的,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细心而温暖。生活中少不了狂风暴雨的洗礼,但更有阳光雨露的呵护。安全教育,是要用细心和温暖让孩子们知道他人非地狱,在让孩子了解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增强辨别力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们感知世界的善意和温暖。

  细心温暖的安全教育,既能保护孩子,又能使孩子了解世间的真善美。遇到了危险,不必害怕,因为他们相信,总会有一些善良的“陌生人”来帮助自己。(篇末点题,体现对安全问题的辩证思考,升华主旨。)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观点鲜明。能抓住材料的问题“安全教育”,表达了对材料现象的看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教育不可取;主体部分设置三个分论点,结构清晰,脉络分明。行文时注意回扣材料进行分析,强化观点。结尾再次点题,深化主旨。文章说理透彻,认识深刻,但若能融入一些生动具体的事例效果会更好。

  下水文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弊大于利

  一说到安全教育,父母说得较多的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

  一个参加野外露营活动的男孩,不慎与同伴走失。因为父母总教育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因此他刻意躲避路过的陌生人,导致救援人员无法找到他,于是他错过了无数次获救机会。直到第4天,已经奄奄一息的他才获救。

  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会让孩子不辨善恶。

  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前提是混淆了“陌生人”和“坏人”的概念,而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的。陌生人可能会有危险,我们不可不防,但陌生人是不是都是坏人?故事里的救援人员是不是陌生人?生活中的警察是不是陌生人?消防员是不是陌生人?医生是不是陌生人?错误的前提加上错误的结论,会让孩子对善恶没有一个判断标准,为避免碰到坏人,只能刻意躲避路过的陌生人。

  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懦弱。

  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一种恐吓式教育。为防患于未然,有的家长甚至不惜吓唬孩子,这会使孩子对“陌生人”产生恐惧感,变得胆小、懦弱、缺乏安全感,在遇到危险时只会害怕、不知所措,连求助都不懂。故事里的那个孩子就是因为这样的恐吓教育,把路过的陌生人都想象成不可信任的坏人,才刻意躲避,导致救援人员无法找到他,错过了无数次获救机会。

  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一种因噎废食式的安全教育。

  教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是一种因噎废食式的教育,孩子可能会面临更多危险。孩子依赖的是非判断标准是“陌生人”的范畴,而不是明察善恶的决断力和决策力,从而会导致孩子不会求援,不敢求援。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安全教育不是被动防备,不是消极躲避,不是给孩子树起一道与世隔绝的墙,而是培养孩子对善恶的认知,要运用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让孩子明白善恶的标准,知道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哪些是危险的环境以及该如何求助。这才是安全教育的所在。

  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的是,怎么和陌生人说话,可以和什么样的陌生人说话,在危险的情况下如何求助,而不是简单的跟孩子说一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伊顿教育语文英才班怎么样?语文怎样才能提升? 下一篇:高一数学成绩不好有哪些原因?数学不好怎样提升?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高中英才班
高中英才班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