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呢?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9-03-29 14:34:41

  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学生甚至一个人的医生都有这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从小注重养成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作为一名写作教练,经常被问到语言表述的问题。提问者用“语言表述”是的说法。这就提示我们:语言的准确是关键。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文笔好,主要是说他的语言表达好的意思。但这个“好”的关键首先是准确,只有准确才有生动可言,因为你地传递了信息、情感等,从而能引起你的读者的共鸣——即使他对你所说的对象是模糊的,经你一说有被点醒的感觉,这说明作者的语言表述十分到位,从而令读者赞叹。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呢?

  那如何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述呢?我想,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生,想要在语言表述上有所冲刺,无非是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词汇量的有效增加。

  所谓有效增加,是说不仅知道许多词汇,还能加以运用。能在合适的行文之处,想起并灵活运用该词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你去描述一棵树的时候,在你感知的基础上,能用你的词汇准确地写出来;写故事类的作文也是如此。当然,词汇量的增加不是查字典获得的,是在日常阅读和日常交流中逐渐得到的。要想加速增强,增加阅读量是较好的方法。

  第二、更准确的感知能力。

  感知是人脑特有的一种机能,并且可以经过思考而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思考-动笔写作的常识过程。只有你感知的更准确,你才能表述的更准确、更美好。所以留心观察生活的时候,我们需要加强感知练习(未必成文),而是训练自己的心灵敏感度和语言敏感度。几乎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其心灵极其敏感,能有效地捕捉到一个人在一个眼神的变化中包含的某种特殊的、微妙的意味,能感受到身边歇小的、细微的变化,并顺利转化成书面的话语,其表达能力自然体现出更高的水准。如何做呢?可以就某个静态的或动态的过程,进行短小篇幅的“专项训练”(写入自己的日记中也是好的。不成文则在头脑中想象,像过电影一样展开)。比如面对刚刚沏好的一杯茶,强制自己进行一番观察,写出一段100字的文字来。可以通过茶杯的颜色、形状、水和茶叶的变化展开写实描写,同时不要忘记: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一杯茶的存在,让你联想、想象到了什么,都可以写出来,从而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三、在正式的习作过后,进行语言上的专项训练,通过修改作文而完善你的表达。

  修改语言方面,我们首先牢记:一篇作文的表达可以是千变万化的,这样写可以、那样写也许更好。所以,我们要秉持着可以写的更好的原则去修改作文的语言,反复加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同时,可以念给自己的父母、同学听,反复修改知道满意为止。——时间上不必立即修改,可以在习作过后两三天的时间再去修改(涂抹、勾画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酝酿,你肯定有更好的表达手法,从而可以增强的更快!

  第四、要注意不同词性的价值。

  对好的作文、的作品而言,常常更多依赖名词和动词,更少地依赖形容词和副词。这是有经验的写作者都知道的一个写作常识。好的作家如海明威,常常会在修改中剔除花哨的形容词、副词,主要用动词、名词写作;中国作家王安忆(印象是王安忆老师说过)也有类似的提法,大意是好的作家靠名词和动词活着,绝不会依靠形容词和副词。中小学生更多喜欢堆砌形容词、副词,其实是不对的。应该更多运用动词、名词展开写作,当然,少用不是不用的意思,是保持克制,保持一种警惕性。

  第五、更少地使用成语、熟语、歇后语等惯用词汇,更多地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才能让你的作文语言更加鲜活!

  许多学生过多依赖成语等熟语,其实你尝试一下:如果你删除这个成语,换成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其效果往往是更好的,更能体现出你的表达功底。

  第六、更少地使用关联词。

  关联词的使用,在有些行文中是需要的,但你可以尝试更少地使用它们,让因为……所以、假如……那么、要么……要么等更少出现在自己的笔端,换一种方式(有的可以直接删除),你的作文会变得更加的简洁动人。

  总之,要想更好地表达,在语言表述上有所冲刺,你需要掌握上述的一些方法或技巧,同时给自己一点时间,在时间内(如一个月、两个月)当做一件的事情来做,有意识地去完善它,你的收获感会很快到来!语言是行文的重要工具,灵活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给人印象深刻的好文章。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三年级的孩子不会写作文,家长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呢? 下一篇:父母能不能对孩子大喊大叫?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