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一些简单的语言就能解释清楚,我们在区别两者的时候往往会以文化的一些特征以及人文的素养来进行鉴别,在当前的世界文化交流之下,文化的交融也是艺术的交融,让艺术更加的丰富多彩,使得大家的眼界更加的宽广。但是在互相的学习中我们也需要坚持自我的本真,在中西方艺术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哪一方砚石,渲染自己的特色。
其实,从百年前油画艺术被引入中国时,以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人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家,一直致力于学习西方绘画技法以改良中国传统绘画,并且取得了很多不容忽视的艺术成就。
不过,自从中国现代美术教学体系建立起来后,西方绘画便逐渐占据了中国画坛的主流地位。中国的油画家很少有像徐悲鸿、林风眠他们一样具备良好了传统国画功底了。但是,还是有像吴冠中、赵无极这样精通中西绘画技法,并能很好将二者融合的艺术家。
说起将东西方绘画相互借鉴与融合,并且求同存异,林风眠先生的诸多尝试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林风眠算不上一个出色的国画家,他的创作继承了野兽派和一部分后印象派的传统,但是明显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很多元素,包括从中国彩陶吸收了不少手法,有一些以仕女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将这种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得不说,中国国画的发展道路受到西方绘画形式的影响很大,甚至学习国画都加入了素描的训练内容。尽管有很多重量级的艺术家都觉得素描对国画学习大有裨益,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担心这样会逐渐使中国画失去应有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甚至有人直言:不废除石膏像写生,中国画不会有前途。
有人认为是徐悲鸿先生开创了“国画改造”的道路,并且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到了国画创作中。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他的确使中国人物画多了一种可能,也使中国画的表现力有了一些可取的冲刺。但是后来的发展就有些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以至于让素描训练几乎取代了中国画较可贵的法则。这还是值得商榷的。
赵无极先生认为,中国画从16世纪起就失去了创造力,画家只会抄袭汉代和宋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中国艺术变成技巧的堆砌,美和技巧被混为一谈,章法用笔都有了模式,再也没有想像和意外发明的余地。
总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画寻求新的改良和冲刺还是有很大需要的。只不过如何创新和冲刺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取摸索。
中国画妙就妙在它不靠一五一十的写生,照样把人画得传神。我们看看历代国画大师的人物画作品,大多都不是写生,更不是美术学院那套写生。就算写生,绘画可以有一千种写生的办法,绝不仅仅是现在艺术院校已经形成了模式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