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的唐朝是以长安为都城,因此很多研究古代语言学的人就猜测说当时的语言应该是北方话,或者长安话。其实在历的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官话,就像我们今天的官话就是普通话,而地方的语言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唐朝的时候,唐诗发展繁荣昌盛,当时的格律诗是按照怎样的语言为准的呢?而诗人想要写诗的时候,韵脚是按照怎样的标准呢?一起来看看吧!
格律诗在唐朝成为科举的考试项目,对于押韵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不是以长安的语言为标准呢?
这就要从格律诗的发展以及押韵标准的出现来考虑了。
一、齐梁时期的四声理论
作格律诗需要明白什么是四声平仄,四声即:平上去入,其中上去入为仄声。
沈约谢眺等人在齐永明时期开始研究声韵,他们作诗注意四声的协调,这些诗被称为永明体: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
分江而治的北朝也受到影响。北魏文学家常景(?~550)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并且称赞到:
“辞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
可见四声的研究起源于南朝,六朝古都的语言自然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二、隋朝切韵的出现
陈后主一曲《玉树后庭花》成了南北朝较后的挽歌,隋朝评定大江南北以后,重新实现了统一,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 陆法言的父亲陆爽等八个人汇聚一堂,有陆法言执笔,编写了《切韵》,为大江南北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人提供了押韵的标准。这八个人来自南北各方:
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
其中陆爽,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刘臻,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颜之推,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卢思道,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萧该,兰陵(今常州西北)人;辛德源,陇西狄道(甘肃省临洮县)人;薛道衡,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
陆法言《切韵序》说: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从他们的讨论可以看出,切韵并不是完全以隋朝都城长安和陕西的实际语音制定, 应该是折衷了、陕西等东西南北的方言 。
我们研究齐梁以前的诗歌,会发现有很多诗的押韵也符合后来的韵书。可见,陆法言他们编撰韵书时,参考了大量的古人作品与各地的生活语音。
例如这首曹操的换韵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唐朝的格律诗,格律中的平仄,是以什么话为标准的语言?
《切韵》体系从隋唐至近代一直被沿用下来,唐朝的《唐韵》、宋朝的《广韵》、《集韵》、《平声韵》等等一脉相承,一直是承认的正统。
切韵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唐朝的官韵、宋朝的官韵可以看出是一脉相承。之所以要规定四声韵部的标准,是因为格律诗和律赋常常称为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
所以可以说,唐朝的格律诗中的平仄,都是以隋朝的《切韵》为基础,自然是平衡了很多地区的方言为基础的一种体系。 切韵的制定,为隋唐以后的诗文树立了一个标准。
例如唐朝举子钱起的试贴诗《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根据唐朝韵书的标准,如果冬、东混押,青、庚混肴都属于落韵。钱起这首诗通篇押青韵,不杂庚韵。
四、格律诗的平仄、押韵和生活中的语言
清初经学家、文学家在《唐人试贴·序》中说:
“夫诗有由始,今之诗,非风雅颂也,非汉魏六朝所谓乐府与古诗也。
律则专为试而设,唐以前诗,几有所谓四韵、六韵、八韵者,而试始有之。
唐以前诗,又何曾限以三声四声三十部一百七部之官韵,而试始限之。是今之所为诗,律也,试诗也。
作为一种考试工具,格律诗需要严格依照韵书来定平仄和韵部。即使后来的韵书发音与生活发音渐渐不同,诗人们作诗,官府取士,依然按照官韵而不是生活语音。
例如诗韵的发音与生活发音有很多不同的清朝,考试依然要按照平水韵(清朝改编为佩文诗韵),下面是嘉庆丁丑翰林李惺高考的试卷, 《阴阴夏木啭黄鹂》:
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
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 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
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 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
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
其中第十句,歌能斗雪儿,“儿”普通话发er并不押韵,但是依据官韵是押韵的。今天还有不少地方的方言“儿”发ni、yi,这就是近似于古音的发音。
第二句,幽情烦鼓吹,吹, 名词发仄声,与今天的一声也不同,这也是古韵书的发音。这首诗其他的字我们读起来都比较符合今天的普通话了。
隋唐人编撰的韵书,是我们语言研究的宝贵财富,因为千百年来诗人们严格依照韵书作诗,所以今天的我们读起齐梁以后的诗文都比较容易理解。
今天大部分的诗词,几天读起来依然押韵。即使不押韵,我们也能有据可查,就是因为有官修的韵书 ,为中华语言的传承立起了一把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