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一首诗的情感基调,首先需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背景,骆宾王生活的时代是武则天时期,这个时期的政事还算是比较的昌明的。《于易水送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但是诗中却运用了荆轲的典故,所以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我们可以从这个典故中来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骆宾王的这首《于易水送人》,看看这个时代的作者有着怎样的抱负?
提起初唐诗人骆宾王,首先想到他是个神童,因为他七岁就写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有如此高起点的人,未来的成就怎可小觑,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他精彩的五律与骈文,在当时也是极受赞扬。
《于易水送人》是679年骆宾王41岁时所作的绝句小诗, 678这年,骆宾王因多次向武则天进呈奏章,招致武后的怨恨,后遭人陷害入狱。次年出狱后他对自己的遭遇极其不满,自己的谏言不被采纳就罢了,却还被投进大牢,空怀一腔爱国之志的他,在这种无奈又彷徨中写下了这篇苍凉悲壮,千年经典的诗篇。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诗人说当年荆轲就是在这个地方告别了燕太子丹,怒发冲冠,悲壮英勇的去刺杀秦王。前两句仅仅十个字,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这既是文字,也是声如裂帛的呐喊和对荆轲刺秦的万千敬仰。
“壮士发冲冠”可以感受得到当时的壮烈场面,227年,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定以匕首逼迫秦王归还诸侯之地,虽已知此行绝无生还的可能,但还是大义凛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容赴死以完成使命,燕太子丹亲自到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自然的与前两句过渡,感叹昔日的英雄早已不在,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冰凉和寒冷。这两句有诗人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内,当年的荆轲壮志未酬,而今天的自己却是空有一腔热血,壮志难酬。
这句“今日水犹寒”的“寒”字,用得极其精彩,诗人觉得荆轲刺秦已经过了几百年,但易水依然寒冷刺骨,表面上在讲水,实则是指作者内心掀起的巨大波澜,被冤入狱虽已被释,但愤懑难消,自己的报国之志无以实现,一腔热血也好似这易水一样变得冰冷。
骆宾王这首《于易水送人》融入了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感慨荆轲刺秦视死如归的苍凉与悲壮,也有内心空有满怀之志,无以实现的苦闷与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