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题西林壁》是我们小学课本上的一首诗,其中有着深刻的哲理,这句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的诗句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文将讲述这句诗的含义,并且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这句诗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示,以及整首诗的一个赏析。下面就相关的知识以及相关的见解一起来看看吧。大家想要获得更多的精彩资讯,可以持续的关注本站。
这两句诗出自我们从小就学过的一首诗,苏轼的《题西岭壁》,原诗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经历了唐代时的繁荣,发展到宋代,一大特征是进入了以诗说理的阶段,我们从宋代诗人苏轼、杨万里、朱熹等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这一倾向,尤其苏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让人不得不叹服。
这首《题西岭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写下的。游客视角下的庐山,是一山一壑一瀑布,是壮丽壮阔与壮观,但苏轼从庐山的各个角度观察之后,加以思索,娓娓道来,讲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他说,庐山横着看绵延亘长,逶迤不绝,侧着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从远处看和走到近处看,所看到的气势和风景又有所不同。
前两句是在写诗人所看到的庐山景,用不同的“看法”能够得到不同的风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诗人奇笔顿生,在下两句提出原因:我之所以不能够识得庐山的真面目,原来是因为我正处于庐山之中啊。
没错,处于一座山中能够看到山的风貌,但却远非全部,如要观得一山全景,必得走出这座山,站在更远更高的地方,才能窥见全貌。诗人在说看景,看山,又何尝不是在说看事看物看人生呢?
从这首诗,我们至少能获得以下启示——
1、看待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从不同的立场去看,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看一个事物,如果被狭小的视野所限,得出的只能是主观、片面的结论,如果想要观其全貌,需要跳出这一限制,从更广的角度、从全局上查看。
3、看景如此,看事如此,看人如此,漫漫人生路,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都在走一条只能靠自己走过的路,会遇到很多的曲折,起伏,会面临很多的难关与低谷,可谁知道,下一个路口,不是奇峰呢?而这沟壑峰峦,放在整个人生路段中,或许也不过是“走泥丸”。
而我们看待别人,很多时候也只能看一个维度,一个窄窄的入口,一段短的时间,更甚至,在网络上,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无从去知晓其来龙去脉,就开始就一点连真假都尚且不知的消息展开评论了。回头想想,这些言论,又是否有些武断呢?
希望我们都能够越局限,跳出狭窄的视野,摆脱主观成见,尽量去看“全”事物,认识全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