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六计中,有这样的一个计策叫做“围魏救赵”,就是说想要真正达到一个目的,并不是需要直面的去面对,而是可以采取迂回的措施,在一些技巧和方法上适当的进行运用,也能达到目的。因此在我们进行一些目的性的事情的时候,较先想到的应该是要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而不是一味的去使用蛮力,因此在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看看这个计策是怎样使用的。一起来看看围魏救赵的意思。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近义词】:围詹救科 调虎离山
【反义词】:围城打援 围点打援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这一次我们分享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而围魏救赵不仅是一个成语,还是“三十六计”中的一条计策。
话说鬼谷子有两个弟子:孙膑和庞涓。孙膑能力突出,一直受到庞涓的嫉妒,可孙膑不但毫不知情,还一门心思的信任庞涓。几年后,二人到了学成下山的年纪。庞涓先行一步,到魏国投靠了魏惠王,很快得到信任被任命为魏军大将。等到孙膑下山的时候,庞涓已经在魏国站稳了脚跟,他先是虚情假意的写信给孙膑,要他来魏国一起做官,而把孙膑骗来后,他再设计陷害,让孙膑受到了膑刑,也就是被挖掉了两块膝盖骨。
把孙膑变成残疾后,庞涓自以为这个总是技高一筹的大师兄对自己再也构不成威胁了,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结果,孙膑却利用一次偶然的机会,秘密会见了出使魏国的齐国使臣,对他进行游说。齐国使臣认为孙膑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就想方设法把他带回了齐国。
孙膑到齐国后,住在大臣田忌家里。
之后不久,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情急之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就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去援救赵国。出发后,田忌就想直奔交战前线,但孙膑劝他:想解开缠成一团的乱丝,不能去生拉硬扯;同样想分开两个斗殴的人,也不能卷进去乱打一通。如果我们能扼住争斗者的要害,那争斗的人就会因形势所迫,不得不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互相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远在前线,精疲力竭;而国内只有老弱残兵。现在我们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首都挺进,截断交通要道,从后方袭击魏国,这样魏国会紧急撤兵回国,那时我们再埋伏在半路上,杀他个措手不及。既可以给赵国解围,又能重创魏军,同时还不会损耗我们自己的实力。田忌听了他的话,率军直扑魏国后方,庞涓率领的魏军急忙回师救援,被埋伏在半路上的齐军杀得大败,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从此,围魏救赵就被用来指代不直接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而寻找敌人空虚之处进行包抄,迫使其放弃斗争的战术思想。而围魏救赵较精彩之处,则在于通过逆向思维,绕过表象,直击事物的本质,从本源入手出奇制胜。
围魏救赵,让魏国第一次品尝了失败的滋味,而十三年后的马陵之战,则真正让魏国元气大伤。这一次,魏国联合赵国,一起进攻韩国,接到求救的齐国再一次派出了田忌和孙膑。孙膑故技重施,不但率军直捣魏国首都,而且用疑兵之计迷惑魏将庞涓,让他以为齐国人胆怯,从而一步步进入齐军的埋伏圈当中。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这段故事进行了精彩的演绎,他写道:孙膑找了一处道路狭窄、山高林密的地段进行埋伏,这个埋伏的地点就叫马陵。他算好庞涓率领的魏军到达马陵道上的时间应该是傍晚时分,于是先在两边的高山上埋伏下弓弩手,再把一棵大树的树皮刮去,让人在上面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下命令说:傍晚时只要看到火光就万箭齐发。等到傍晚,魏军果然来到马陵道上,庞涓看到树上一大块白色,还隐隐有字迹,就命人举着火把看上面写的是什么,结果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溃不成军,庞涓知道自己走投无路,就在大树下自刎身亡了。死之前还说了一句:这下孙膑那个小子成名了。而就在这一仗中,魏国太子也被齐军俘虏。也正是借着魏国这次惨败的机会,商鞅才率领秦军,一举夺取了魏国的河西地区,迫使魏国迁都,并从此一蹶不振。
而从孙膑指挥的两场战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的确来临了,这时的战争,再也不是春秋时代那种遵守着社会道德规范的争霸战争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已经开始,交战双方为了胜利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一切规则、道义都被抛弃,尽一切可能敌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成为战争主旋律。孙膑赖以取胜的战术思想,其实是以阴谋为主的。像越王勾践一样,他总是能打破规则,出其不意,这也就让还受传统战争思想束缚的对手反应不过来。就好像田忌赛马的故事,历来被人们看作机智的代名词,但在我看来,正是传统社会堕落的标志,的统治者已经完全不在意公平竞争的原则,堂而皇之的作弊而且还当作成功经验加以宣传。而这也是时代发展当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里,盛行的正是这种以诈术主导的思想,而深谙此术的纵横家和兵家,也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