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本是一个快乐学习转折点,在劲年的教育竞争下竟变得如此复杂,政策的改变是改变了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但似乎又引入另外一种问题,条子生’、‘关系生’让很多无门无户的孩子面临择校大问题,一起来看看这混沌的“江湖”。
“其中有明着来的,如民校联考或公办外国语学校招考;也有暗地操作的,就是一些老牌公办中学初中部;更有暗箱操作的‘条子生’、‘关系生’。”
广州家长们盯上“杯赛”源于上个月的“有关消息”。
10月16日下午,广州市教育局突然召集部分民校负责人开会,就民校取消“小学”考试征求意见。10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公布《广州公办外国语学校特色办学指导意见(试行)》通知,明确广州市、区属11所公办外国语学校招生将取消考试,小学就近免试入学,初中阶段改笔试为面谈的方式招生。
尽管教育部门回应有关明年的初中招考办法会在明年初公布,但所蕴含的“变数”令每一个“六年级生”家庭紧张。
“小学竞争的残忍接近一个家庭可以承受的底线!”程东(化名)说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几乎家庭都被裹挟其中,不是想不择校就能不择校的。”#p#副标题#e#
程东的儿子今年就读某省一级小学六年级,成绩连年排在班级前三。即使有着这样令人羡慕的成绩单,程东夫妇二人也为儿子明年在哪个中学升读初一伤尽脑筋。
“我们本来想让儿子有个开心童年,没有让他上过什么补习班,但详细研读了这几年的招生政策后就不淡定了。”程东认为,以儿子的学习习惯和资质要读公办初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中间要迈过“电脑派位”的坎,“这是要讲运气的。”
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民校联考或者参加某个别公办初中暗地里组织的招生考试。“现在要是突然‘不考了’,那可怎么办!”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小学”政策明晰而简单,即考试入学为主和针对极少数的学生择优入学,保送生不足5%;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划片电脑派位。但随着推优、特长生、“条子生”等择校途径的增多,越来越多学生参与电脑派位却不在获派学校报到。
2000年,广东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参评条件之一本身需要是独立高中,一批公办传统中学的“初中部”就此被脱钩出来,传统的好的初中学位霎时产生了巨大的缺口。与此同时,一些社会资金开始在广州寻找机会“入场”。
“广州也就顺理成章把因取消初中部而流失的好的初中学位推向了民办力量。”回忆起11年前女儿考入育才实验学校的光景,宋女士依然“心有余悸”。在她看来,大批生源因“报读无门”被迫成了“高价择校生”。
2005年,在时任育才实验学校校长李统耀的倡议下,13所民办学校组织起广州市首次民校联考,规定联盟内各校5月1日后才能宣传,小学毕业试后才能进行统一考试。及后,广州的民校联考每年都吸引了约4万考生参加,竞争约4000个学位,考录间的激烈程度堪比高考。
好的生源的流失也让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坐不住了。不仅公办的外国语学校加入了“摆明单马”的考试阵列,与民校争夺生源;仍然保有初中部的中学也偷偷地自办“择校考”提前“掐尖”。
如今,广州“小学”主要形成了“电脑派位(个别区采取对口直升办法)、公办学校独立招考、民校联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有明着来的,如民校联考或公办外国语学校招考;也有暗地操作的,就是一些老牌公办中学初中部;更有暗箱操作的‘条子生’、‘关系生’。”一位教育界人士称,考试拼的是“分数”,不考试那些拼的全是“爹娘”,爹娘走投无路了,就剩下派位或直升,拼的是“人品”。
林静(化名)目前是华师附中高一学生。作为三年前的“牛娃”,她毕业于东风东路小学,拥有华杯二等奖、小英赛二等奖、钢琴英皇8级等耀眼成绩。“我当时平均每天做四个小时思维数学、三个小时英语。小学较折磨人,比初中升高中还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