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孩子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家长需要知道,不然毁了孩子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07-27 18:17:38

  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由此可见,习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无可估量的重要地位。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也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就这句话而言,叶圣陶先生只是表达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学生的美好愿景,但却没有能在文中指出具体的指导方法。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让习惯成自然,如何避免两种要不得的习惯。时至今日,习惯的养成仍是众多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观点,但却鲜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

谈论孩子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家长需要知道,不然毁了孩子

  如果说叶先生在谈培养习惯里是有具体的内容,就是:强调了习惯要从小培养。但问题 又来了,何为小?幼儿园算小吗?小学算小吗?初中算小吗?高中算小吗?“小”的范围到底如何界定,语焉不详。在很多人看来,习惯越小培养越好,这是多数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其实并不尽然。促成习惯的养成,只是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能更容易达成目的。

  通过多年家庭教育的授课经验和案例分析,我认为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状态的群体,由于其心智发展程度和认知水平不同,促成习惯的养成的教育策略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帮助个体养成好习惯,改变不良习惯,要采取“行为干预为切入,认识到位为基础,动机明确为引领”三位一体的指导策略。

  对于个体而言,习惯是由于行为的不断重复而形成的熟悉度较高的模式化行为。

  若要培养习惯,首先要确认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行为。那么,行为从何而来?对于心智程度较低的个体来说,用刺激-反应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并指导;对于较高的个体而言,则需要认知的改变;对于认知已经很明确的个体来说,则需要足够强度的动机才可以发生行为。所以,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推导出习惯的养成机制。
#p#副标题#e#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 认知是对事件本身的看法,而动机是个体发生行为活动的理由,二者是截然不同的。面对不同的目标群体,由于其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不同,指导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具体来说,对于小学生及以下的孩童而言,可以从行为直接着手,譬如通过规范具体的行为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则可以实现习惯的获得;对于中学生而言,要从思想源头着手,端正认识,规范行为,通过行为的不断重复实现习惯的获得;对于更大的人群及成年人而言,要从构建动机着手,指明正确的方向,通过此实现行为的发生,从而促成习惯的养成

谈论孩子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家长需要知道,不然毁了孩子

  从上表看出,对待小学生及以下的孩童的教育策略应该以规范具体的行为为主,培养良好习惯。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较佳时期。面对刚从幼稚园过渡而来的小学生,老师们通常会通过朗朗上口的口令直接进行行为干预,例如写作业时,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离鼻尖一寸”;举手发言时,要求“左手放手背,右手举旁边”;安全教育方面,要求“不爬栏杆不乱跑,上下楼梯靠右行”等等。由于小学生处在逐步熟悉学习生活的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探索欲望极强,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培养小学生及其以下孩童的优良习惯时,家长或老师可直接对行为干预,建立具体的行为规则,长此以往进行反复,可促使他们养成习惯。

  其次,中学生要树立正确思想,规避不良思想,进行行为指导,进而养成习惯。 较之于小学生,中学生开始逐步展现自我意识,对家长或老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开始逐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行为处事方式,呈现青春期叛逆的端倪,更有甚者,与家长或学校反目成仇,或离家出走,或暴力解决问题。可见,如果只是对其进行行为干预,成效不大,倘若方法运用不当,还有可能出现反效果。

  对于高中生来说, 往往面临的沉重压力,往往大部分都有考试焦虑综合症,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后作业效率低。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理性认识高考和上大学这件事情,树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告诫孩子,要想考上心仪的大学,就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勇于为梦想奋斗付出。孩子心中有了梦想的激励,就会发自内心地端正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距离梦想也会越来越近。因此,在对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从思想源头入手,端正态度,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较后,成年人的习惯养成要追溯到行为动机。 由于成年人已经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成熟个体,拥有辨别是非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模式。因此,在成年人的习惯教育过程中,对优良习惯要继续保持发扬,对不良习惯要坚持纠正。在此过程中,我们需从动机着手,重塑动机,端正思想,规范行为,养成习惯。譬如吸烟的坏习惯。众所周知,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对于一般的成年人来说,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明白吸烟对肺部的巨大危害,也目睹过因吸烟导致的身体不适、疾病,甚至癌症,也许此刻内心有点触动,承诺说不吸烟了,可过不了几天,又打回原形,仍然无法做到彻底的戒烟。但是,随着政府控烟条例的颁布,“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区域、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违反禁令的烟民,较高罚款200元”,这一现象有所改善。当吸烟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为了不被罚款,烟民会控制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从行为动机上看,不吸烟的理由是避免经济财产的损失,从而促使成年人改掉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不良习惯。

  因此,基于目标群体的心智发展程度不同,我们根据年龄对习惯的养成进行的这样一个粗略的解读,教育者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来促成优良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及以下可直接进行行为干预,规范具体行为,建立行为机制,养成习惯;中学生要从思想源头入手,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激发热情,养成习惯;成年人则要从行为动机入手,重塑动机,端正思想,规范行为,养成优良习惯。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有些家长自认为好的家庭教育,说不定会毁了孩子! 下一篇:7岁的男孩子特别爱哭,怎么办呢?孩子爱哭可能有这些原因!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