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男孩子特别爱哭,怎么办呢?为什么孩子容易哭呢?很多小孩子在小时候可能经常会哭,让家长很无奈,家长有不能及时哄好孩子,甚至人孩子哭闹。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确认真相
1、孩子在什么时候哭,具体在什么样的状况发生的时候哭(与个人生理有关的,也可能与他人或特定事件有关的);
2、孩子哭的特点:有什么下意识的动作(对自己的或者对他人的),或什么方面得到满足(物质的还是人物的)后才会平息下来;
3、孩子哭的时候家长应对的方式:是粗暴地打、骂,或者不予理睬,还是反复温言安抚,还要特别确认有没有迅速满足要求。
二、分析原因
(一)内在原因。通过对生命品质的要素进行评估来看:
1、孩子遇事以退缩、消极、情绪化的方式应对,频繁出现的不安、恐慌,表明心理健康和安全适应能力较弱;这样的孩子往往身体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孩子生命健康指数不高。
2、如果总是用哭的方式来获得满足,其实也说明孩子解决问题的幼稚、单一的特点。这是孩子生命智慧指数不高的表现。
3、如果是不分时间、场合的爆发情绪,那么社会角色的认知就存在欠缺,处事修养、社交礼仪意识不足,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比,往往还存在兴趣爱好比较缺乏、综合素养较弱的问题。说明生命价值指数不高。
(二)外在原因-家庭教育
外在原因一般有两个:社会和家长。因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保障和延伸,解决外部环境的问题,需要从改变内部环境开始,所以就只分析家庭教育这个要素了。
1、家长角色认知不足甚至可能存在严重偏差,指导比例不当;
2、家庭教育的开展、实施、评价法则相对单一、偏狭,初步推测,家长应是比较缺乏自省和反思的意识;
3、家庭教育缺乏契约精神,未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亲子沟通效能低下。
#p#副标题#e#
三、解决方案
(一)生理性的外因。孩子哭的时候反复细心观察引发孩子情绪的外因,在帮助孩子处理好情绪后,耐心询问是否因身体或外物(人)原因造成,若是,越早解决越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心理性因素
如果因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要确认要求的合理性,绝不对错误要求进行妥协。
建立契约机制,让孩子参与讨论,拟定合理可行的规约,包括执行标准,反馈法则,一旦制定,就坚决执行,奖赏及时,惩诫绝不手软。
(三)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孩子的问题不外乎两个:成长类和关系类,不管解决哪一类的问题,都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效能。家庭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保障,要优化孩子生命品质,就要增强家庭教育的效能。具体策略如下:
1、家长愿意自我反省,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是成长的开始,过往的方法已然无效,想要一个不一样结果,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进而改变行为;
2、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外,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生命品质成长,可以通过做孩子的教练、朋友,甚至对手的方式,增强自己的教育效能。交流中比例适当、科学,建立起孩子正确的角色认知,懂得责任担当,个性变得更加有力。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做放心家长,孩子才能自信、自控,乐观、积极,社会适应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