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这则材料作文是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与以往的常规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不同的是,这则作文的材料是限制性的命题,的内容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因此这样类型的任务驱动性作文是比较简单的。那么对于限制性命题作文怎样来写作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
②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约翰·亨利·纽曼(19世纪英国神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③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
④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 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道作文题由四则名言构成,分别揭示了大学的使命及内涵的不同方面。第一则名言引用朱熹的话,朱熹认为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行(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污染而自新(亲民),而且精益求精,做到较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后面三则名言则主要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大学的内涵:第二则名言除了给大学一个简短的定义之外,还强调其包容性的特点;后两则名言强调大学内涵的另外两个方面,即有大师存在和文化、精神存在。这里的大师是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而文化则包含“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自由”“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崇尚道德”“大度包容”“强烈批判精神”等,其中就有精神存在。这四则名言反映的内容构成本道作文题的真实情境。思考时,考生需要始终紧扣材料,抓关键词,构思作文。
2.典型任务的限制。“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以上材料”限定了考生写作中的思考范围和方向,即要立足材料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并据此确定立意、完成作文。这一点在行文过程中需要得到合适的、明确的体现。
3.价值判断的限制。四则名言虽然出处不同,但其反映的内容主旨是一致的,实质还是对大学的使命和内涵的定位。命题人选取这四则有代表性的语句作为作文材料,旨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大学,以及青年一代该如何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大学等。故而,材料中反映的这一正向价值判断是既定的,不容反驳。考生须站在肯定命题指向的立场上作文。
4.思维限制。本道作文题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及综合能力。考生构思时要综合材料内容,抓住其内在关联确定立意,展开作文。
5.写作要求限制。文体要明确,不能写成“四不像”作文。
开放性
1.立意的切入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基于四则名言内容反映的主旨,按照任务指令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阐明看法,也可综合审视,前提是只要能综合材料内容及观点态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即可。
2.论证选择及写作取材的开放性。四则名言所提供的情境是考生能够理解的,考生可以联系情境内容触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选材论证,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或体验,广泛思考,合理生发。
3.文体表达开放。文体的选取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较为自由,可以选择写议论文,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选择写记叙文,通过故事或事件表达自己的感悟等。
【解题】
本题为名言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所给四则名言的认识和分析能力。题目设置了明确的写作指令,考生可根据写作指令来完成写作任务。情境指令:针对四则名言内容所反映的主旨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四则名言的观点指向性明确,引导考生从中进行联想、思考、选择,从而确定立意。需要明确的是,无论选择材料中哪一方的观点,都应该结合材料内容中的现象及观点态度深入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以理服人。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大学,人类文化和精神所在。
2.让大学精神照亮生命的盲点。
3.大学之道在大师。
4.大学——照亮世界暗夜的光。
……
偏题立意:
1.也谈大学文化。(审题不清,没有抓住材料的侧重点,属于偏题立意)
2.我看大学。(立意模糊不清,没有按照题目指令要求作文,属于偏题立意)
3.关于大学,你了解多少?(立意模糊不清,没有按照题目指令要求作文,属于偏题立意)
……
【参考范文】
大学——照亮世界暗夜的光
大学是光,照亮世界暗夜!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有人说:“对于一个的民族来讲,值得顶礼的不是帝王的皇冠、将相的门等、富豪的财宝,而是千秋盛业的民族文化和光照百代的科学文化星斗,是培养造就这些星斗的大学。”的确,在充满诱惑和变化的现实社会中,真正的大学里培养出的“星斗”往往是时代的中流砥柱、代言人,是公众的眼睛和社会的良心,他们以大学之光照亮了世界暗夜!
大学是光,大师是光,照亮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放眼中国现当代历史,无论科学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对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师无不缔造于大学:国学大师季羡林,作家钱钟书,经济学家陈岱孙,桥梁工程奠基人茅以升,天文学家张钰哲,建筑大师梁思成,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今日天眼之父南仁东,医学院士终南山……一百多年来,他们化为一束束光,将国民意志接力传递,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大学是光,大师是光,我辈当向光而行。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大学是光,生而为人,当求知问道,向光而行。身为青年学子,我们应端正求学态度,砥砺德行。让大学之光照亮生命,使我们将来无论身在何处,也能将周围的世界照亮!
然而,当下,在一些人心中,大学不过是“十年寒窗”的“战利品”,是镀金的圣地,是求学生涯的终点,是自由恋爱、休闲放松的好地方。平时不勤于钻研学问,只求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式的努力换来成绩过关,年复一年,文凭到手,似乎便可混迹于社会。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将来无论担任什么职位,也终有误人误事之忧。这样的求学态度,蔡元培先生在1918年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演讲辞中就严厉指责过,不想当下这等风气仍有“扎根”之势,的确令人感到痛心!
大学是光,大师是光,向光而行,当从我做起。
朱熹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认为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行(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较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我觉得践行这句话还是要从我做起,自身先明德,先做个全新的自我、完善的自我,如此才有资格谈大学之道吧。自己先吸纳大学之道,活成一束光,而后才能照亮别人。
大学是光,大师是光,向光而行,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