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比较的纷繁复杂,我们知道的两个节点就是起点和重点,这个时期起始于三国,终结于隋朝,不过这其中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南北方分裂格局的状态,因此想要理清这个阶段的历史,需要分为南北方两个阶段来看。下面秦学小编就从历史发展的主线,以及这段历史的几个阶段来简单的陈述,希望通过小编的讲解大家能够厘清这段历史。
魏即曹魏,正当三国时期;晋有西晋、东晋,西晋是个短暂的统一王朝,而东晋大约与十六国相始终;刘裕篡东晋,开南朝之先,而北魏统一北方,开北朝之先,南朝、北朝基本同一时期,是为南北朝;而后隋朝一统天下。
一、广义的三国起于黄巾起义的公元184年,而实际上的三国,应起自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
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继位(其实曹魏已建立数年,只是在曹丕篡汉前只是王国),当年十月,曹丕即篡汉,化王国为帝国,三国正式开始。次年的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此时,孙权只称吴王,表面上接受曹魏的管理,实际自行其是,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吴帝国正式建立。
曹魏在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魏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元263年,十一月,魏将邓艾灭蜀,曹魏此时实际为司马昭掌控。265年的八月,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急不可耐地于当年十二月篡曹魏,建立的西晋,是为晋武帝。
到280年三月,西晋灭东吴,完成一统。
广义的三国从184年起,持续近百年,狭义的三国恰恰一个甲子(60年),想想黄巾的口号“岁当甲子,天下大吉”,事实却是“岁当庚子(280庚子年),天下大吉”,三国却持续了一个甲子。
二、这一大分裂时代极短的统一,西晋王朝
事实上,西晋在265年年末即已建立,到280年统整天下时,晋武帝司马炎已经在位15年左右了。另一个事实是,西晋的真实统一实际上比西晋的国祚更为短暂,皇帝真正能掌握统一皇权的时期,不过晋武帝统整天下后的那十年时期。西晋280年统整天下,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即病死,继位的晋惠帝是个天下皆知的低能儿,从此天下便没有了安宁。
晋武帝死后不久,相继爆发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西晋司马家王爷间的内战)、永嘉之乱(匈奴、羯族等胡人兴起)等等大乱,历史记载以公元316年晋愍帝出降刘曜(匈奴人)为西晋的灭亡。事实上,早在公元301年晋惠帝被赵王司马伦废黜的时候,西晋皇帝就已经没法掌握较高权力了。
也就是说,西晋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不过十年时间,从184年(黄巾起义)到589年(隋朝灭陈统整天下),四百年的大分裂时期,短暂的统一才十年而已。
三、东晋与十六国,东晋在南方,脉络较为清晰,十六国大多在北方,线索极为混乱
总体来说,东晋从317年到420年,持续百年,起始代表事件为司马睿称晋王,到第二年的318年,司马睿才称帝(晋元帝),其灭亡的主要事件便是420年宋武帝刘裕篡晋了。东晋看似一个南方的统一王朝,实则内部斗争激烈,表现为门阀大族之间各自拥兵、类同割据。当他们面对北方强大胡族的军事压力时,往往会团结起来,以对外患,一旦外部平息,他们之间的斗争就剧烈。总之,东晋的首都建康,数度受到拥兵权臣的威胁。
十六国从304年,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和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开始,直到439年北魏太武帝攻灭北凉,统一北方。它们和东晋几乎是同时的。十六国政权众多,脉络纷繁复杂,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顺序和主次关系的。除开建立在成都的成汉政权,它们大多在北方。事实上,当时的北方不止十六国,简略来说,北魏的前身代国在当时影响巨大,但不入十六国,什么极为短暂的冉魏、谯蜀、西燕都不入十六国,时间很长但极为封闭的仇池国也不入十六国等等。
然而,十六国依旧是有个前后主次脉络的,这要以当时各国的实力为基础。
第一阶段,以匈奴族的汉赵(前赵)政权为主,因为南匈奴刘渊、刘聪父子是当时五胡的反晋盟主,前赵大体上在北方占主导地位。前赵全盛时在山西平阳,刘曜时期在长安。
第二阶段,以羯族的后赵政权为主,后赵的石勒,本是服从刘渊父子指挥的,后来与刘曜争夺天下,灭了前赵的刘曜。到他侄子石虎时期,基本上掌控了北方广大地区。这个时候,前秦、后秦等国的先祖都在石虎手下效力。石虎极为残暴,虎毒食子,到他死后,其养孙冉闵杀尽后赵首都附近的羯人,建立了极为短暂的冉魏。
第三阶段,前燕入主中原,前秦入主关中,北方两强并立。前燕慕容家早已经在辽碣称雄数十年,趁后赵大乱,打败冉闵,入主中原。而本来归属后赵氐族苻氏,也趁乱进入关中,开启了前秦政权。此时,本与苻氏齐名的羌族姚氏也开始了趁乱谋国的活动,但屡屡失败。
第四阶段,前秦苻坚一统北方,却在淝水惨败。到苻家第三代苻坚时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迅速攻灭北方各国,势力甚至深入西域,苻坚在北方的统治看似十分强大,让南方的东晋压力巨大。然而王猛病逝后,苻坚一意南征,却在淝水惨败,前秦迅速瓦解。
第五阶段,前燕吴王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而羌族姚氏兴起于关中。靠着对苻坚的背叛,姚苌在关中建立后秦政权。而慕容垂在中原建立了后燕,一度是北方较强大的政权。需要注意是,此时,北魏的拓跋珪崛起。拓跋珪祖父时期,北魏前身代国被苻坚所灭,北魏也属于复国式的兴起。
以上便是十六国的大致脉络,剩下的政权虽还有不少,但多是地方性政权,其中尤其以凉州一带的好多个凉国政权为多。其它比较重要的,还有成都的成汉、陕西内蒙交界处的胡夏政权等。
四、南北朝,这个时期实际上比较整齐,无外乎以南、北两条线索来看
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前后相接,开始于宋武帝刘裕篡晋,结束于陈后主陈叔宝降隋。
北朝(386—581),这是从拓跋珪建立北魏时算起的,实际情况是,直到拓跋珪孙子拓跋焘(北魏太武帝)统治时期的公元439年,北魏才真正统一北方。北朝结束的公元581年,是隋文帝杨坚篡北周,此时,北周已经灭北齐统一了北方了。
因此吧,南朝、北朝,几乎也是同始终的。
在这个时期,南北朝之间自然互相有战争,有时还很激烈。但说到底,南朝、北朝内部的问题,才是关系其朝代生死的问题。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都开朝于篡夺前朝,不过其中原因有些差异。总体来说,刘宋较强,萧梁其次,萧齐、陈朝都很短暂而弱小。宋武帝刘裕及其子宋文帝,再加上梁武帝萧衍算是其中较有作为的君主。
北朝呢,北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386—534),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篡,西魏被北周所篡,较后由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又被杨坚所篡。中学历史书上,其中较的皇帝应该是北魏孝文帝。但论作为,恐怕拓跋珪、拓跋焘、宇文泰、宇文邕等人对统一的贡献更大。
然后,历史便进入隋、唐了,无需多说。
魏晋南北朝似乎纷繁复杂,实际上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脉络的。从南北方占据优势的势力来说:
北方:曹魏(统一北方)——西晋(统整天下)——前赵(北方反晋盟主)——后赵(灭前赵称雄北方)——前燕(灭冉魏称雄中原)——前秦(灭前燕等数国统一北方)——后燕(复国,称雄中原)——北魏(灭后燕等国统一北方)——东魏(与西魏同存,但力量更强)——北齐(与北周同存,前期力量更强)——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隋朝(篡北周又南下灭陈,统整天下)
南方:吴、蜀二国(分割南方)——西晋(统整天下)——东晋(看似羸弱,北方政权却屡屡被其挫败)——刘宋(与北魏一时双雄,各占胜场)——萧齐——萧梁(文化繁盛、然而军事实力却越来越弱、空有其表)——陈朝(南朝较弱,土地较小,后被隋朝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