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赵明诚两人的深情厚谊在历也是的的,在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写了这样的一句话: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其中的分香卖履有着一个典故,李清照将这个典故用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对于一句话的理解我们需要以整篇的内容去作为一个基础,然后去理解其中的意味。因此我们下面就从多重的维度上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来了解其中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
李清照的这句话出自她写的一篇文章《金石录后序》中的句子。我们知道,理解句子不能断章取义,所以还是把这个句子放到它本来的位置,看看李清照说出这句话的前因和后果吧。
《金石录》和《金石录后序》是怎么回事?
先说《金石录》这本书。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二人一生研究的结晶。是一本研究青铜器上的名温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的书籍。赵明诚写了这部书的大部分,赵明诚死后,剩下的部分由李清照完成,较后由李清照进行了编辑和修改。
赵明诚死后六年,李清照终于把这本凝聚夫妻二人一辈子心血的书,编撰整理好了。之后,54岁的李清照,给这本书写了一个“后序”,就是有名的《金石录后序》。文章从自己18岁嫁给赵明诚写起,叙述夫妻二人婚后是怎样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爱好,节衣缩食,辛苦搜集,完成这本书的编撰的。
当然,也叙述了两人怎样在战乱中难以保护一辈子辛辛苦苦收集的那些文物,又是如何在纷乱的社会中文物丢失,赵明诚又是如何得病,如何去世,里面有李清照对自己丈夫的深深的感情,读来让人泪目。
读了《金石路后续》,我们才知道,原来以为整日只知道写诗作词的才女李清照,原来这些知识人家的业余爱好,人家真正的是文物考古和收藏。
赵明诚逝世时,李清照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的前因和后果
在说这句话之前,李清照写记叙了“靖康”之变后,夫妻二人为了躲避金人,逃到南方,因为舍不得自己一生心血的收藏,把能带的文物装箱,装车带在身边的不易,有特别记了一个细节,就是赵明诚被朝廷授官,要到朝廷中央领命,夫妻二人话别的场面。
那时健康的赵明诚双目有神,面临分别的李清照心情不好。我们看看原文:
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烂烂,光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简单翻译就是:精神奕奕的明城,对着船中的我用目光告别。我因为心情不好,就对他大声喊道:
“假如听闻城中局势紧急,怎么办?”
他左手叉腰,右手横指,如“戟”形般,远远地回答道:”跟随大部队。实在万不得已,可以先去掉重大的包裹,其次衣服被褥,其次书册卷轴,接着便是那些金石古器。唯独那些珍贵的宗庙礼器,应该亲自带在身边,与自身共存亡,切记勿忘。”说罢策马而去。
这是李清照对健康如虎的赵明诚的较后记忆,后来,没多久就听到赵明诚得了疟疾的消息,等到不放心的李清照赶到赵明诚身边时,他既有疟疾,又有痢疾,因为用药不当,已经奄奄一息了。再看原文:
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shān)。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dá)。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qín)药,疟且痢(lì),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这种病的病人,是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的。李清照开始是因为极度的伤心难过,不忍心问赵明诚后事这样的话,可是因为赵明诚的病势太重,所以等到他较后的时刻,要笔想写诗,但是笔拿起来,一个字都没写,人就不行了。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履”之类的遗嘱。
即使我们不知道“分香卖履”的典故,读到这里,也可以感受到李清照的悲痛和遗憾,她较大的遗憾就是不知道自己心爱的丈夫的遗言。
为什么没有遗言是较大的遗憾呢?因为有遗言,我们就可以完成遗言,获得自己心里的安慰,但是没有,只能留下无尽的愧疚和遗憾了。
“分香卖履”的典故
“分香卖履”是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遗言、遗嘱。
这个典故出自曹操。根据据陆机《序》这篇文章记载:公元298,当时陆机任著作郎这个官,可以在机密档案馆上班,有机会看见了曹操的《遗令》,也就是遗嘱,遗嘱中说,自己死后: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姬妾)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也就是说,把剩下的那些香料分给自己的那群夫人。还要求自己的那群夫人,整天在屋子里闲的没事,要学习编绳和做鞋,卖掉换钱。
但是李清照文中用这个成语,只是指“遗嘱”,没有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