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需要注意,本篇文章所讲述的是王勃的《滕王阁诗》,并不是《滕王阁序》,虽然都是名篇佳作,但是在意境的表达上有着大的区别,这里我们就来就来看看王勃的这首《滕王阁诗》是怎样的一首诗。我们都知道诗词的创作讲究是押韵,因此我们将长所说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都是有着韵脚的。那么这首诗是不是律诗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韵脚以及这首诗的诗意,以及赏析!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我们看一下韵脚字就能知道,本首诗的韵脚共有六个:渚、舞、雨和悠、秋、流。前三个韵脚分属平水韵上声六语七麌,是仄声韵;后三个韵脚属于平水韵下平声十一尤,是平声韵。
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这首诗前四句用的是仄声韵,后四句用的是平声韵。这能是一首诗吗?这正是题主困惑的来源。那么问题来了,判断是不是一首诗要靠什么?能不能仅仅靠押韵?还能靠什么?
靠押韵,更要靠诗意
题主之所以觉得这首《滕王阁诗》可能是两首诗,是因为只看押韵,没看诗意。
一首诗如果是古体诗,它是可以中间换韵的,而且押平声韵,押仄声韵都可以。只有当这首诗是近体诗(格律诗)时,它才会规定一首诗需要一韵到底,而且只能押平声韵。
现在因为只看押韵,没看诗意,产生了疑问。我们就不能再在押韵这个问题上纠缠了,而要看这首诗写了什么?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这两句,第一句写滕王高阁临江而建,第二句写曾经的歌舞盛况。为什么说是曾经?只因中有个“罢”字。两句合起来就是要表达一个“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这两句承接前两句而来。因为“物是人非”,所以这两句只写帝子高阁,只见画栋珠帘,只见朝云暮雨,却不见一个人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这两句与前面四句似断实连。“闲云”照应“南浦云”,“潭影”照应“滕王高阁临江渚”,“影”即滕王阁影。这都是写空间,由“日悠悠”转入对时间的描写:“物换星移几度秋”。上下诗意是一贯的。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两句中,第一句用了反问句式,问“帝子何在”,其实说的就是“帝子不在”的意思,这个在古典诗词里经常见。既然“帝子不在”,留下的是什么呢?是“槛外长江”,当然还有这“槛”。这里表达的还是“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表达的是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永恒,应和的是较开头的两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是为总结。
总而言之,这八句诗的诗意是一以贯之的,结构上正好符合诗歌的一般结构思路:起、承、转、合。再结合押韵情况,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首诗,但不是七言律诗,而是七言古体诗,有人称为七言古律。
是不是七言律诗呢?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用再问,答案已经很明了了。王勃的《滕王阁诗》是一首诗,是一首七言诗,但不是一首七言律诗。
七言,是说每句诗有七个字。这首诗是符合这个要求的,所以它是七言诗,但它不是七言律诗。
律诗是有严格的规定的。首先押韵,要一韵到底,押平声韵。其次平仄上,(一)一句之中平仄相从,(二)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三)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第三对仗上,要求中间两联要对仗。
王勃的这首《滕王阁诗》,首先押韵不合要求,先仄声韵,后平声韵,没有一韵到底,也没有只押平声韵。凭此一点就可以断定它不是律诗。
其次平仄上,我们标识一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大体上看,这首诗符合律诗要求,但细细瞧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如较后一联,“阁中”是仄平,这个节拍关键要看第二个字,“中”字决定了这是个平声拍。但是上一联较后一句头两个字是“物换”,是“仄仄”,是仄声拍,这叫失粘。所以这首诗平仄上也不符合律诗要求。
至于对仗,这首诗除了五六句不对之外,其余皆对,倒有几分律诗的味道,但终究不是律诗。
王勃的《滕王阁诗》是一首诗,但不是七言律诗,而是一首七言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