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言: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的生命的意义。而这里所谓的天命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这是一种对于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很多的时候,我们虽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较后的结果依然是的不好的,所以很多时候其实感觉很无力,又无何奈何。而今天我们也来看看“尽人事听天命”到底该怎样理解?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危险,大自然中的一切,既可以为古人提供庇护,也可以是生命的陷阱。大自然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暴怒,都能为人们带来生存上的困境。由于古人的认知水平的限制,人们往往把人生中的一些偶让现象、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变化,归之于天。在古人的观念中,较起初的是万物有灵论,一切都是有灵魂的,一切都可能带来伤害或者福祉。所以那个时候古人崇拜一切,后来满满地把一切都归之于天。天是统治一切驾驭一切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一切都是天的旨意。这个天,也叫天命。也就是天的命令和旨意。
人的天命观重要,因为他决定了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中国的各家学派中,对天命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儒家学派比较现实,他们既重视相信天命,又强调自我的努力。这叫做尽人事待天命。墨家相信鬼神但不相信天命,认为人是可以天命的。道家则认为要顺应天命,叫做知其无可奈何而顺应自然。
现在,小编具体讲讲孔子的天命观,并与孟子的天命观做对比,如此我们就可以掌握儒家的天命观了。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每个人都有命,命是一种能决定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的外在力量,掌握人类命运总开关的是天。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命于天,命由天赋。但孔子认为,天命与人命是有区别的,天命是自然而然的,人命是奋发图强的。理解了天命与人命的关系,就懂得了孔子一生为何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诗经》上说“天命靡常”,诗经时代的人们认为,天命并非恒久不变,它要看地下统治者的表现,有道德就保佑他,没有道德就废黜他,所以天命是可以改变的。但人命是人生而注定的,并不必然因个人的主观努力所改变。这就是天命与人命的区别。
孔子有个学生叫冉伯牛,为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勤恳笃实。但这样的好学生,却生了恶性传染病。在冉伯牛临死前,孔子通过窗户握着他的手,悲叹“命矣夫,斯人有斯疾!斯人有斯疾!”意思是说,这都是命啊,这么好的人却生这种病!孔子相信天命,所以他一直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作为一个执着的布道者,孔子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传播仁义恢复周礼建立大同世界,这个使命是上天给予的。按理说既然上天给了他这样的使命,孔子就应该顺利地推广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在十多年周游列国的游说生涯中,他处处碰壁时时吃瘪“道不能行”,再努力也无法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给失败找了个绝佳的理由——原来天命和人命是不同的。他把自己的人生使命看成是天命而归之于天,而把自己个人事业的成败归之于命。所以孔子说“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命与”。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人要明确、承担起人生使命;另一方面,君子也需要明白,人生在世,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并不能实现,这与努力无关,而与命运有关。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力量再勇猛、强大,总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做一件事,但较终结果可能不尽人意。人生的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人力能够决定,而是很多外在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行事者虽然在个人,但结果却在命,这就是中国文化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
但孔子要是一味地匍匐在命运的脚下而无所作为的话,那他就不叫孔子而叫懒汉了。孔子极具挑战性格,他想挑战命运的底线——要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先完善提升自己再说。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通过艰苦努力,他从一个会计、放牛娃、吹鼓手和丧礼主持人,成为中国较早的私人大学校长,成为县长、法官、外交官和代理宰相。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仁学梦想恢复周礼追求天下大同,较终成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导师,成为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孔子用他奋斗的一生告诉我们,不努力到无能为力,没有资格奢谈命运。
孟子与孔子一样,都是具有强烈进取精神,但能清醒认识现实的理性主义者,他们都相信有人力不可改变的命运的存在。人生在世理应积极进取,但总不能处处如意,有些事情不可强求。因为人生的事业成败,除了与个人的努力有关,还有外在环境的限制,人要是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苦难和失败中处之淡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命运既是推动人生向前的澎湃动力源,又是人生失败时的灵魂避难所。
孟子很遗憾没有亲自接受孔子的教导,孟子也尽人事知天命尽人事为孔子感到遗憾,在孟子眼里,孔子是圣人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但孔子并没有像尧舜禹一样,拥有王位。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一个平民能拥有天下,品德修养必然像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的分享,所以孔子就没能拥有天下。”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拥有天下,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二是要有天子的分享。孔子满足了第一个条件,但是没有天子分享他,所以孔子没有得到天下的王位。按照孟子“性”与“命”的区分,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属于内在于人的“性”,是“求则得之”的,孔子追求崇高的道德,他得到了;而有天子的分享、获得天下的王位,是外在于自身的“命”,而“命”是“非人力之所能为”的,人在偶然的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却是一种必然。因此孔子只是一个“素王”,是具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人。
虽然孟子很努力,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力有限无法冲刺命运的限制,这让他更加理性和深刻,不至于在挫折面前茫然无措而自暴自弃,在人力无法达到的命运面前,孟子反倒获得了一种心平气和的力量。
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在鲁国做了大官,向鲁平公分享了孟子。孟子高兴得彻夜难眠,星夜兼程赶到鲁国,准备与弟子在鲁国大展宏图,推行仁政实现王道。但是美丽的梦想往往像五彩泡沫一样易碎。
鲁平公对孟子神交已久,一早上就要出门拜访孟子,但一个叫臧仓的宠臣说,孟子是个不知礼的小人,不值得一见。去见孟子就会降低身份丢了面子。理由是孟子为母亲办的葬礼的规模过了他为父亲办的规模。鲁平公也是个耳朵软没主见的人,一听这个话就取消了与孟子的会见。孟子听说后,既没有怒发冲冠,也没有唉声叹气,而是面如秋水波澜不起。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是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不干,也有一种力量阻止他。干与不干,都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我不能与鲁君相见,是天意!那个叫臧仓的小人,怎么能使我们不能相见呢?”
在孟子看来,无论是孔子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还是他的梦想被小人臧仓破坏,这些都属于外在的机遇,是属于命的范畴,而命是人力所无能为力的。所以,学会面对失败而淡然处之,在“行至水穷处”,享受“坐看云起时”,正是对待命运的正确态度。
经过多年的风霜雪雨和漂泊流浪,孟子已经变得冷静理性了,否则以他的暴脾气,上门痛骂耳朵软的鲁平公,痛扁嚼舌头的臧仓也未可知。
孟子深刻地认识到,不是的种子都会发芽;不是的梦想都能成真;不是的爱情都能圆满;不是的誓言都能兑现;不是的出发都能到达彼岸。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会有清空朗月,也有凄风冷雨。成功了,是命运对自我努力的犒赏;失败了,是命运对我们抗压能力、拼搏指数的考验。所以,得意不必忘形,失意不要失志。人生之路,无非是跌倒了爬起来,擦干眼泪收拾行囊重新出发而已。
鲁侯来与不来,孟子就在那里;孟子的理想不能推行、鲁国不能实行仁政,这都是上天的旨意,这就是命。而命是人类无可奈何“非人之所能为者”的存在。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舜、禹、益之间相去久远,他们儿子的好坏,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为的。没有人让他们这样做,却办到了的,都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却来了的,就是命运。”
尧的儿子丹朱品行不好,尧把帝位传给了舜,恰巧舜的儿子也是不肖子孙,舜就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的儿子叫启,据说很贤明,舜本来是把帝位传给益的,但是人们不愿意,都跟着启,所以启就建立了夏朝而拥有了天下。禹破坏了民主禅让制,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时代。
孟子认为,尧舜的儿子品行不好能力不行,这是天意,禹的儿子贤明服众,这也是天意;益本来做了帝位,但是老百姓不服他,这还是天意。所以,孟子给天和命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凡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却办到了的,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的却来到了的,就是命运。
既然命运就像一张让人无法呼吸的大网,将我们包裹其中,人类应该像一条鱼儿等着被晒成咸鱼?还是奋然跃起游进广阔的大海?人在命运面前如何挺立自己,这是孟子要思考的问题。孟子较后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逻辑严密的“功法”,让我们在命运的重压之下,卓然挺立起人类的作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本心,修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养自身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这是孟子关于“命运之学”的精彩阐述,也是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孟子认为,人要在命运面前真正站起来,首先要通过自省穷尽本心,本心其实就是天赋的善端,“尽其心”之后,自然可以明白自己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因此懂得了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存善端,养护扩充本性,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一个人无论是长寿还是短寿,那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培养身心修炼道德,等待天命的到来。天命如何,我们无法干涉,但我们可以修养好自己,做到尽心知性、存心养性,这就是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通俗地说,管他什么命运,做较好的自己就是了。把自己交给努力,把结局交给命运,这就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体现了中国人“尽人事知天命”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