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整理。河北省武邑中学进行了高三年级第四次联考,为方便考生学习和整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本次考试的试题,供考生参考!关于本次考试,希望考生们重视起来,其实在高三年级的时候每一次的考试对考生都是一次有效的检验自己的机会,考生要把握好每次的考试哦!
参考答案: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 复核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的文化较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经济发展、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较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来源:学科网]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不仅向发展中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较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 西方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 西方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p#副标题#e#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兰 殇
行吟水手
赵梦笔也算才俊之士,怎奈科举屡试不第,别无专长,唯有画技一路,便降格以求,以画谋生。虽山水、人物、花卉样样拿得起,可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闾巷,日子过得很恓惶。他奉母极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老母去世后,赵梦笔万念俱灰。
这天,赵梦笔关门闭户,踉踉跄跄来到山中古刹,推开虚掩的寺门,缓缓走进去。卵石小径两旁遍植着书带草,院内阒寂无声。
正在禅房打坐的老僧闻声走出。赵梦笔忙迎上去施礼,说道,打扰长老清修。老僧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回道,施主客气。又问,施主面露戚容,有何心事,不妨说来听听。赵梦笔略一踌躇,便对老僧讲了自己的身世遭际。末了,向老僧请求剃度出家。
老僧叹口气,说道,老衲观你尘缘未尽,还是晚一步再说吧。你既是个画画的,且随我来。
跟着老僧走向后院,远远地,就有一股淡淡的幽香飘来。老僧指着花圃一株花草,施主可认得此花?赵梦笔道,请长老明示。老僧道,此花乃兰花中罕见的极品“压千红”。你今日能与它一见,也是缘分。听老僧如此说,赵梦笔方回过神,此花就是传说中的“压千红”?怪不得有如此奇香。
老僧说,施主能为老衲画幅兰花吗?
赵梦笔点头,说,这有何不可?
老僧说,既如此,施主请随我来。
赵梦笔跟着老僧去了禅房,磨墨展纸,准备作画。刚刚提笔,老僧说,且慢,待老衲点些东西在墨里。赵梦笔不解,但见老僧从几案上拿起一只小瓷瓶,向着磨好的墨汁里滴了几滴清露样的东西,说道,你现在可以作画了。
赵梦笔谦让一回,提笔蘸墨,在一张生宣上写了一块怪石,怪石旁逸出一株兰草,叶似翡翠,一茎兰箭,盛开着几朵兰花。有顷,画成。老僧站在一旁不住颔首。
神奇的事情在赵梦笔放下画笔的那一刻发生。他忽然嗅到从画面上浮动起一股清淡的兰香,愣神间香气忽一下散开,时而远,时而近,来时是具体的,去时是缥缈的……
赵梦笔愕然。
老僧轻轻一笑,道,有此奇效,全赖这瓶中之物。
赵梦笔惊喜道,长老,瓶中究竟是何神物?
老僧表情极平淡,道,无他,是老衲清晨沥下“压千红”花叶上的清露耳。
赵梦笔听了,心念一动,说,长老,能送我一株“压千红”吗?
老僧道,施主有所不知。这花长一株新的,便枯一株旧的,无法分予你。
赵梦笔大失 所望。只听老僧又道,不过,老衲可将这一小瓶清露赠予你,可助你今后衣食无忧。只此一瓶,你要好自为之。
赵梦笔连连称谢,告辞老僧,欢天喜地回家去了。
自此,赵梦笔专事画兰。他所画的兰花声名远播,那些富商巨贾、达官贵人,都以能收藏到他的兰画作为辟邪祛俗的奇珍为荣。一时间,赵梦笔赚了个盆满钵满。他摇身一变,置房买地,娶妻纳妾,成为当地的富豪。
翌年初春,老僧所赠清露已经一滴不剩,而拿着银两来求画者仍络绎不绝。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到不了手,赵梦笔心似火焚。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几个被人收买的市井泼皮闯进了深山古寺,抢走了寺中花圃里的那株“压千红”。
夜里,赵梦笔看着移植到自家后花园里的“压千红”,心里快意至极。
第二天一大早,刚刚起床,一道圣旨降在了赵梦笔的头上。原来,赵梦笔画兰的盛名,不知何时竟传到了当今皇上耳朵里,皇上很是惊奇,便命他即刻画幅兰花,火速送往京城。
赵梦笔领旨后,心中狂喜,当即提了瓷瓶,去了后花园。趁着清晨,正好可以采集清露。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骨酥筋软。那株他视若无价之宝的“压千红”,不知何故,早已香消玉殒,变成枯草。
黄昏。古寺。
赵梦笔站在断砖颓垣中,古刹早已人去寺空,一片荒芜。猎猎的山风,吹得他宽大的衣袍发出刺耳的尖叫……
(选自《百花园》,2016年12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篇写赵梦笔是才俊之士,奉母极孝,旨在与后文其卑劣行径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明白品质好的人不见得能够始终如一。
B. 赵梦笔“心念一动”而索要“压千红”的情节,暗示了他欲借此发财的想法,后来收买泼皮抢“压千红”一事,则是他贪心膨胀使然。
C. 那一小瓷瓶清露,是小说中极重要的物象,它的有与无和主人公命运的起与落密切相关,它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揭示着人性的变化。
D. 小说的写法类似于蒲松龄的志异小说,奇异的兰花、滴露生香的画作,都让情节显得离奇,出现实,这是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5. 小说题目“兰殇”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说明。(5分)
6. 较后一段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p#副标题#e#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较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 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的指导意义。
C.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 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较好的选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B. 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C. 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 以信息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需要付费后才能得到。
9. 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6分)
#p#副标题#e#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陕西,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谛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⑥,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胡安国:北宋学者。②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③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⑤缔:一种祭祀大典。⑥祠:祠禄官或主管祭祀的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接近宰相。
B.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C. 陕西:宋代,划分为若干个行省,陕西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陕西省相当。
D. 《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学者胡安国器重他,将他分享给宋高宗,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 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分享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 朱震认为造成虔州~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 宋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2) 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p#副标题#e#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反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就有了这种味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中“试史”即出任官吏,表明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
B. 腰垂新绶、衣满芸香,是对黎六郎赴任时的状貌的描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做官而忘了读书。
C. 第五句“乔树别时绿”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同时写出了为黎六郎送行时的自然环境。
D. 全诗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和议论,较后两句谆谆告诫:做官勿忘孝顺家中。
15.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时令,“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②.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两个角度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画面,渲染了沉重、紧张的氛围。
③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通过虚写在高塔上见到的辉煌景象来言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文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过七成多的孩子较崇拜文娱明星,较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18.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较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较崇拜文娱明星,较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较崇拜文娱明星,较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过七成的孩子较崇拜文娱明星,较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过七成多的孩子较崇拜文娱明星,较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较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20.下面是一则由筹备组某组长撰写的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符合得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同学们,一别三十载,共叙同学情。受筹备组交代,特向大家发布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相关事宜。时间:2018年10月2日上午9时,地点:某某中学会议室。要求同学们先放下繁忙工作,抽空莅临母校,期待我们再次相逢,在此我谨代表筹备组发出诚挚的邀请,同学们务必准时参加。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过10个字。(6分)
真正的精神,①_____。一是文化的教养,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养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②_____,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③_____,在权利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越时尚与潮流,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