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一个在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关注的话题,更是即将要高考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2019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考察名列其中,而且在每一次的模考中也都会有相关的知识点的考察和传输。在这样的一个明显的趋势下,以及语文作为高考一个主要的科目,在考察的动向以及一些题目内容的把握上都是很关键的。在先前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关于高考作文的推测,而呼声较高的当属文化,所以下面小编再次整理了相关的素材和写作指导,希望可以如大家所愿。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文化,蕴藏在经典著作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体现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既是根基,也是底气。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责任担当:认同、国际理解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文化”是文题设定的写作对象,自然也是写作的范围。写作者所展开的故事、所叙写的生活、所引发的思考,都需要限制在“文化”的框架内,此其一;其二,材料由三句话组成,分别说到“文化”存在在哪里、表现方式、重要作用,而第三句话中的“根基”和“底气”乃三者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
材料谈文化涉及经典著作、习俗、生活方式等,这就要求考生努力展示自己的人文积淀。
2.文体限制:“文体不限”,但诗歌“除外”;虽“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须明显。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材料所给的皆是判断句,并未设置太大的审题难度。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在谈文化,每一句话都可以产生一个立意的角度,综合起来又是一个角度,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指向“根基”和“底气”;考生还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谈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只要不脱离材料,立意的自由度就很大。
2.联想和想象是自由的。考生只要调动自己的人文积淀,那么对于“文化既是根基,也是底气”这个句就可以生发出无限的写作空间;而从支撑句“蕴藏在经典著作里,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体现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中也可以生发出无限自由的联想和想象。
3.除了诗歌而外,对于文体的选择有很大的自由度。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自然可以考虑,书信体、日记体、对话体也是可写的,甚至不妨在小小说、散文、寓言故事类的文学样式上用点心思,写出新意。
解题
这个命题既有时代意义,也有生活基础,考生易于理解,而且有话可说。
“文化”是时代热词。新时代领路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中,就有文化自信(另外三个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包含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较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今,举国上下正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
这个命题很大。搦管为文时,较好采用“大题小做”的策略,或者构思一个小故事,让故事承载文化主题;或者叙写一段生活,让生活体现文化;或者围绕某个立意(论点)展开论证,呈现你对文化的思考……可以写你的现实生活,也可以写你的理想生活;可以写你的世界,也可以写别人的世界;可以写实,也可以写虚……总而言之,需要围绕“文化”展开,还要体现出文化就是“根基”,就是“底气”的主旨。
参考标题
切题立意:
1.文化是根基和民族底气。
2.文化需要自信。
3.文化是家国之基。
4.有文化才有内涵。
5.有文化才有高度。
6.有文化才有底气。
7.因文化而强大。
8.人生因文化而厚重。
偏题立意:
1.“伪文化”也是文化。
2.文化需要传承。
3.文化需要融合。
4.“没文化”很可怕。
5.警惕“泛文化”。
范文展示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行天下
韩凤娟下水文
文化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它蕴藏在我们灵魂深处,幻化为我们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如影随形,衣食住行间,它修炼成我们做人的底气和处世的根基。我们无法精确地界定文化的内涵,但是我们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行天下。
文化滋润心灵,滋养灵魂,涵养气质。我们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白求学的终极目标,是达到道德的较高境界。我们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明白做人的准则和底线,不可被名利驱使奴役,失去本真。我们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明白为人处世要坚守自我,不为流俗所惑,不为外力所易。我们懂得百善孝为先,我们明白仁义礼智信,践行着中庸之道,恪守着文质彬彬的君子之礼。
诚于中,形于外。当我们内心充盈着文化,行为恪守着文化,纵然缊袍敝衣,也器宇不凡。不必鲜衣怒马,言谈举止也一如杨澜般睿智,董卿般优雅,马云般潇洒。因为我们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就是我们的底气。
文化造就格局,成就大业,行稳致远。当我们腹有诗书,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胸有文墨,心怀天下,文化就是我们处世的根基。“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无能焉”,当你学富五车,才高于世,自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的繁荣富强,人类的和平发展,构建命运共同体,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万家忧乐记心头”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与人相交,真诚宽容,言而有信;与国相交,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我们绝不卖友求荣,奴颜婢膝;我们也绝不恃强凌弱,以邻为壑。遇见强敌,我们不卑不亢,自信“狭路相逢勇者胜”;遇见羸弱,我们心怀悲悯,信奉“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畅行天下的根基。
文化,它如春风,温暖心灵;它如细雨,润物无声。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潜移默化中,自我改变。当我们饱读诗书,心怀天下,文化就成了我们做人的底气和根基。让我们用文化涵养气质,用文化行走天下,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行天下。
范文展示二
琴里琴外
时鹏寿下水文
一树梅花,让小院内外暗香浮动。
梅花树下,一长几,一古琴,一方凳,一佳人。
佳人者谁?刚届而立之年的古琴演奏艺术家晓菲,白衣,红裙,雅致而喜庆,正合大年初二的格调。
小院内,二十来个听众散坐着,多是古琴艺术爱好者,也有慕名而来的圈外人士。不见寻常的嬉笑谈说,唯有肃静——这是对艺术的敬意,也是对艺术家的敬重。
风,被院墙挡在外面,阳光,懒洋洋地照着,虽是大年初二,也不觉得清冷。
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东皋的“文化一条街”东大街的一场雅集,雅集因晓菲和她的父亲从姑苏过来而起。
晓菲率先出场。她时而双手轻拂,似与琴弦私语;时而手指立起,猛地切向琴弦;时而右手按住不动,左手频频地在琴弦上滑动……一曲《小梅花》让人如痴如醉。
从昨夜的交流中,我明了:这种手指立起的“切弦法”是吴门琴艺的手法,系晓菲的父亲、古琴大师苏老多年探索而得。他们甚至把指尖分为九宫格,用哪一格切,以多大的力度切,随切随起还是切而慢起,都有很多的讲究。这就是她的根基所在。
身材并不高大威猛的苏老一脸祥和之色,他浸润古琴世界50余年,对3000多首琴曲多有涉猎,不仅琴艺了得,而且于斫琴、古琴修复等多有研究,也很有实绩,底气十足,是圈内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然而,他奉行“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的人生信条,对圈内的是是非非不予置评。淡然处世,总是劝人“不着急”,坚信水到渠成的道理。他在现场演绎的《酒狂》娓娓而叙,余音袅袅,让人耳界大开。
在东皋琴人几首曲子的交流演奏后,晓菲再度登场。此番,她既弹又歌,且弹且歌,很有底气的样子。她对有些字的处理很特别,因而特别有味道。虽然有味道,但是不少人不知其味,因而有人脸上有迷惘之色。
随后,苏老对琴歌的唱法进行解说,瞬间让人豁然开朗。他从“古四声”说起,讲到“今四声”,他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跑”为例讲到变调,讲到普通话与方言的处理。他说,古琴虽然也常常要登台表演,但多是三五知己小聚时所奏,所以必然有别于西洋歌剧的演唱,也很少有“铁骑突出”的激越。这也正是苏老致力于斫造低音古琴的缘由。即使在深夜演奏,低音古琴也不至于对近邻造成纷扰。
晓菲是苏老的女儿,也是苏老的学生,更是苏老的传人,是有根基的。30年的熏陶渐染、亲承謦欬,让她在琴艺上已经有了不俗的造诣,举手投足间颇见底气。她和善轻笑,少言寡语,饱尝习琴过程的艰辛而不辍不止。在与她的接触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苏老待人接物的信条,以及对琴艺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对她的影响至深至重。
一场雅集,一次文化艺术的盛宴,让人回味久长。
满耳是萦绕的琴声,鼻端是漫溢的花香。
琴里,是西安伊顿精深的文化;琴外,自然也有文化,而且是多维的、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