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生月薪一万,仅是实习期,高中结束就有一份入职通知书,是让人羡慕,成功的人总是比失败的人更有发言权,但是高考考生被易成网红“被消费”对于以后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高中毕业月薪一万。”7月上旬,包括河北省李曼茜在内的多名2017年高考考生在社交网络上晒出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入职通知书。配图显示,该职位是某间信息技术公司的“课考生课代表”,而这“人生的第一份offer”,仅实习基本工资就是税前10000元。
这几则消息立刻引来众多网友关注。有评论称,“成功的人比失败的更有发言权”,也有网友直接指出“这只是个广告,认真你就输了”。
高考考生“商业化”,虽一直遭受争议,但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却备受追捧。
今年高考考分出炉后,不少高考考生的名字立刻就上了社交网站的“热搜榜”。耿直boy、男扮女装、较帅学霸,各省考生们立马就被贴上了“网红”的标签。
据各地媒体的公开报道,2017年,不少考生现身多家直播平台。而从效果来看,从动辄近百万的在线浏览量来看,其受关注程度、影响力、相关产品带动力都不容小觑。
采访发现,考生参加商业活动的初衷主要是分享学习经验、积累社会经历等。但面对商业化炒作,大部分考生都保持理性与清醒。
参与直播为交流分享,排斥过度炒作#p#副标题#e#
今年,考生经济的一大显著的变化是直播平台的强势崛起。
考生接触到的直播形式大致分为娱乐综合平台和在线教育机构开设的网课平台两类,内容多以学习经验分享为主。面对直播观众,高考考生们虽显青涩、拘谨,却也表达流畅、条理清晰。
“我尝试去接触这样的商业活动,除了经济上有些收入之外,还抱着接触一下社会,积累人际交往经验的想法。”2017年广西高考考生韩思雨表示,现在许多的考生不再是苦学成才的“书呆子”了,发展,综合素养都不错,所以有能力,也愿意去接受社会上的一些活动。
然而,考生们对于直播的初体验并非全然良好,受众混杂、恶意评论、过度宣传,让刚刚离开中学的考生们有点“蒙”。
6月30日,韩思雨参加了以“较任性的高考考生究竟有什么秘笈?”为标题的在线商业直播。
“对,我是学文科的”、“嗯,我的高考分数是681分”、“想去的大学是清华大学(分数线,设置)”,澎湃新闻看到,在参加网络直播时,韩思雨经常重复着回答网友们这三四个简单的问题。多数网友评论会赞叹其分数之高,也会五花八门地问“大学要不要找男朋友”、“为什么文科生要选择上清华”等问题,但真正关于教育话题的交流则占少数。
“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虽然与直播平台签有保密协议,不便透露详情与酬劳,但韩思雨告诉澎湃新闻,在直播过程中,她此前准备的很多关于学业的内容并没有较好地表达出来。
韩思雨说,自己的初衷是喜欢做教育方面的事,希望交流和分享有效率的学习的经验,但没预想到直播的受众并不仅是学生、家长或老师,而是形形色色的网民。“在我的理解里,更多面向的是能够听懂我要传达什么的人。后续很少会再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7月中旬,山东某市的高考考生获赠一辆7座SUV。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考生文化和情结自古以来深植于国人心中。高考考生商业化、明星化,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2016年6月,新华社曾批“考生经济”破坏了社会心态,使得“考生”成为消费“符号”,加剧了社会心态的浮躁。
“近几年看,考生的概念是被过度炒作的。”韩思雨认为,考生本身是由各种偶然性因素而形成的教育产物,参加很多商业化活动很容易迷失方向,看不清自己的位置。“商业活动容易让他们(考生)陷在里面,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包括签协议、提前准备,一场活动确实很累人,占据了原本可以自我提升、准备大学生活的时间。”
“在我国,教育制度本身具有催生考生经济的土壤。”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徐国祥对澎湃新闻表示,学校、商家、消费者也都有消费考生经济的需求。目前来看,这些需求多为心理上,且较多为非理性。
对于考生经济,徐国祥表示,高考考生有可取、成功的一面,通过一些渠道,真诚地传递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使更多人受益是正向的,适当的获取回报也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