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与古人相比,在年龄上已经进步了一大截,古人常说七十岁是古稀之年,这也是在说能够真正到七十岁高寿的人是的稀少的。因而在古人的称呼中,一些稍微上了年纪的人(与今相比)都会称呼自己为“老夫”,但是即使是“老夫”等第的人,依然有很多是“老有所为”,像三国时期的黄盖,六十岁依然在战场上英勇无比,司马懿七十岁的时候才真正的掌握大权。因此在古诗词中叙述“老有所为”的都有精彩的历史典故。
古人动不动就自称老夫,例如苏轼在密州的时候仅仅是人到中年(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虽然自称老夫,但是与今相比,正值壮年。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人虽然寿命短一些,但是至少也要五十以后才能称作老夫吧?
一、李白《永王东巡歌》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已经五十七岁,壮志未酬的老诗人一时糊涂,加入了永王的军营,当时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下面这首七绝是其中较有名的一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李白虽然自比谢安石,可惜他没有谢安的政治眼光。因为永王起兵被认为是叛乱,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免返回,写下了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裴度《中书即事》
裴度是中唐的宰相诗人,在唐宪宗时 。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受伤。后代武元衡为相,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
此后裴度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求避祸,官终中书令。开成四年(839年)去世,年七十五。
这首《中书即事》即说的当时心境。
有意效承平,无功答圣明。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
道直身还在,恩深命转轻。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白日长悬照,苍蝇谩发声。高阳旧田里,终使谢归耕。
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66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不过辛弃疾对于这次北伐却没有太多的信心,老将军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因此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
辛弃疾不久被调离,果然北伐失败。两年后,辛弃疾就去世了。
辛弃疾、李白都想老有所为 ,可一位怀才不遇,一位站错了队。 元和十二年,裴度52岁,当时 亲临前线督战 ,俘获了吴元济, 取得了之役的胜利,可算是货真价实的老有所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