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我们在追求极尽享乐境遇下的一种表现,但是在老子看来,人类对于物质的追求以及欲望,不是去不顾一切的满足他,而是用一种“然”的态度去面对他,生而为人,欲望是一种不可磨灭的东西,不能一味的抵制,而是合理的应用。因而这里便可以洞见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使用婴儿的比喻来阐明自己的思想,因为婴儿是一个对于世间的物质都没有特殊的要求的状态,他们没有收到世俗的污染,是较“干净”的。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主要可分为"修身"和"治国"两类型,在讲述个人修养的多篇幅里,其中有五章就用到了"婴儿"作比,足以见老子对"婴儿"身上的某些特质的推崇。具体是哪些特质,以及老子为什么要如此比喻,我们可以结合相关文段来理解。
一、 "婴儿"出现处及其具体含义
【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译文: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这里的"无欲"指的是婴儿还不知好恶,他是处于性全的状态中。他的思想还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是脱身于母体的自然状态。
【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译文: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这里的"未孩"中"孩"同"咳",形容婴儿嘻嘻笑的声音。用婴儿还不知道以笑声来取悦大人为比喻,将"我"的质朴愚笨与世人的功利虚荣作对比,更显示出老子的道德追求。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这里主要侧重于婴儿表现出的单纯、简单的状态。
【第四十九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这一章对厚德之人像婴儿(赤子)的解释,将老子的思想表达的十分透彻。首先,将厚德之人和婴儿做比较,足以表现出婴儿在老子心中属于道德化身的形象。其次,说到了婴儿较厉害的地方在于精气充沛,和气纯厚。较后,得出人在思想上顺常节欲,才能得到身体的长生长寿。
二、以"婴儿"做比喻的原因
通过上文提到的"婴儿"出现的地方以及它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在《道德经》中用"婴儿"做比喻,看中的是婴儿身上那种无欲无求、纯厚朴实、简单似愚的感觉。但是要注意,老子所说的那种无欲无求并不是说完完全全的禁欲,而是不纵欲,顺应人性自然状态为之;那种"淳朴厚实"更多的是和老子不提倡的"智巧诈取"作对比,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之道,而非勾心斗角;至于"简单似愚"是较高的一种境界了,它是思想层面上类似婴儿的地方,前两种还处于具体行为的范畴中。老子想说的这种思想状态并不是说把一个成年人一巴掌拍成个傻瓜,而是一种大智如愚,是成年人在经历了世事纷争之后仍然能够保有一份赤子之心,或者说是你已经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仍愿意回归自然本真,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
老子不仅用"婴儿"做比喻,还经常用"水""川谷"等来做比喻。作为一位哲学家,他的思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对立"。比如刚才提到的"婴儿""水""川谷"等,在一般认知里多是出于不利或弱势的一方,而老子偏偏认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原因就在于,这看似"柔弱"的一方,有着强大一方所不具有的品质——安静守定、不争无求。与安静守定相对的是轻率急躁,这是老子反复批判的性情,他认为这种性情容易滋生杂念,扰乱内心的质朴,所以是有违人的自然本心的,是不好的。而与不争无求相对的是不知足贪欲,在老子看来不知足是较大祸害,贪欲是较大过失。反而不争无求的一方是"知强却为弱;知明却为暗;知荣耀却甘守卑微",他们主动处于低位,知足安乐,这正是回归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也正是这种不争的态度使得"天下莫能与之争"。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的种种对立,较后还是回到了他所说的"万物本根"之中。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个人生命的本根就是回归一种混沌未开的婴孩状态,这在老子看来是顺应自然法则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以"婴儿"特质来引导自我个体,是符合老子哲学观的,符合"道",符合长久安宁的生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