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给中小学配备心里老师?重视中小学生的心里教育是否重要?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7-31 17:54:35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心里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阻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学生心里问题是否要得到重视? 是否要给中小学生配备心里老师也是教育部关注的问题。

  

学生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指导,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地各校要逐步配齐,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既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也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以下发文件的形式,为孩子们送上“心灵鸡汤”,足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怀和重视。

  不过,以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要配齐所需的心理老师,且让他们担起全部责任还有难度。

  况且,心理健康教育不似其他学科,没有相对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而更多关注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学校学生众多,即便按照要求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但在师生比的悬殊差距下,又如何实现一对一的“因材施教”。倘若心理课程只是念念教材、让学生背背书,学期末再“一考了之”,也起不到心理辅导的效果。

  说到底,心理教师不是“灵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固然需要老师的指导,但不能把培育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全部“押宝”在他们身上。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个任课老师、每个班主任、每位学校领导,其实都应该是天然的“心理老师”,自觉抵制各种对学生心理的伤害行为,主动担当起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

  从媒体报道到身边耳闻,我们经常听到校园中的“心酸故事”:有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绿领巾、特殊作业本等让不少孩子饱尝自卑的苦涩;有的课堂劣习,对“差生”嘲笑、侮辱,施加“精神软暴力”,直接伤害了孩子们的稚嫩心灵;有的教育目标,一味以分数为指挥棒,对学生心理状况不闻不问,导致各种心理隐患,甚至酿成自杀等极端行为。

  其实,教育本身就是心灵的沟通。也许,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及时的引导、一回温暖的关怀,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学生心理的健康,需要“正能量”的累积,而这,不仅是心理教师的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下,学校、家庭、社会均不可缺席。毕竟,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才,才是国之所需、国之所倚。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今年暑期哪些地方是出行的热门目的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你去了吗? 下一篇:中学生为什么你不快乐?从何做起让孩子避免提交“退学申请书”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高中英才班
高中英才班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