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而言,每天学习的知识能够当天的进行掌握当然是较好的,但是并不是的学生都能做到这些,因此在课后的学习中老师也是经常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巩固的学习,那么为什么学过的知识,在考试的时候还是不能做出来呢?这其中当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自身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个知识,另一个方面也是因为大家没有能够活学活用,没有很好的进行掌握知识的掌握。
下面伊顿教育小编将给大家进行详细的分析:
伊顿教育小编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来着手。这样或许才能真正搞清孩子学过,但考试却仍做不出来的原因。
一、从“教”的角度看
虽然都是“老师”,但每个老师的“悟性”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有的老师会“教”,有的老师不太会“教”。
会“教”的老师往往是教“技巧”、教“方法”、教思路,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就是“渔”,是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而不会“教”的老师,教的则是“题”,是一道道具体的“题”,即使是课后的作业也往往是同类型的试题。
长此下去,学生就无法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更不会利用现有的知识对“试题”进行变通。
如此一来,只要考试的内容与平时老师所教的内容略有差别,学生就可能不知该如何办了,就不提得什么了。
二、从“学”的角度看
学习一般都有一个从“模仿”到“升华”的过程,课堂上的学习,除了需要的知识点,老师所讲的题,只能算是“例题”,而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所讲的“例题”是极其有限的。
同时,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同样的试题,具体到每一个学生,他们各自的收获也是不同的。的学生,通过考试例题的讲解可以感悟到相关知识点的应用。
中等的学生可能只是听懂了这道题本身,而较差的学生,很可能连例题都没有听明白,这种情况下,同样的课,学生的差别又怎么会不大呢?
除了课堂学习这个主要因素外,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样不容小觑。其实,很多学生的“差”就是差在这一步上了。
会学的学生,不仅能认真上课,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多数知道怎么去整理知识,让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样,自己在应用时就能很好的提取。
不会学的同学往往只是被动的学,被动的随着老师亦步亦趋,正因为他们缺少自主学习整理的意思,所以即使做了不少的题,脑袋里对相关知识点仍是一本“糊涂账”。
到了关键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对应掌握的知识似是而非,不是忘了“甲”就是丢了“乙”,本该拿分的题却得不到完整的分数,这可能是多数孩子拿不到较主要的原因。
无论是老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学”的问题,考试中仍做不出来,说到底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不够牢靠,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还是靠多思、多练、多总结,除此恐怕再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