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出自哪首古诗?这首古诗的全诗如何赏析?自古以来,牡丹花都代表着高贵的象征,而且古人对于牡丹的描写也多,素有国色天香的说法。因此在我们遇到描写牡丹的诗词的时候,一般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都是大同小异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描写牡丹的诗词《牡丹诗》是怎样描写牡丹的,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到了今天,说起“国色天香”这个词,我们总是忍不住在第一时间里想起牡丹。作为“花中之王”,被视为人间富贵花,牡丹确实配得上这个名号。不过,“国色天香”是怎么令人联想到牡丹的呢?为什么人们都会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呢?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首描写牡丹的古诗——《牡丹诗》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李正封《牡丹诗》
国色天香:为牡丹的别称,极言牡丹香色的可贵,现多比喻出色的佳人。
例句:你不过是个肉眼凡胎的俗人,又怎么能认得出真正的国色天香?
今天的金句我们解读了“国色天香”一词的由来。“国色”表示举国上下较美的颜色,而“天香”则是一个佛教词汇,表达香味人间难觅,只有天上才有。
当然,李正封并不是第一个以“国色”吟咏花卉的人。在他之前,刘禹锡、李商隐都曾经用“国色”这个词赞扬牡丹的美丽,而白居易甚至用“国色”描写过石榴花。
在这首《牡丹诗》里,李正封用“天香”搭配“国色”,形成对仗。唐文宗听到后,对这个说法十分欣赏,从此,两个词合二为一,成就了牡丹花“国色天香”的美名。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牡丹的美丽。开篇首句,诗人从视觉的角度表现了牡丹的美,将牡丹的颜色之鲜艳,比作醉酒时,脸上的红晕一般。
接着,诗人又以嗅觉的角度,从侧面写出了牡丹之香。这样的香气不仅人间少有,而且还染上了赏花人的衣服,委婉地表达出了香气袭人的浓烈感。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诗人再次写到了一个“醉”字,表现了春日与牡丹相映而红的场景。甚至于,整个春天都被牡丹的颜色染醉了。这样的手法再次赋予诗作强烈的色彩感,体现出了一种美感。
较后,诗人转换了视角,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明月成为主人公,来问一问回家的时间,不仅与上文的“夜染衣”隔空呼应,也暗暗地使赏花人的角色浮出水面,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立体,结构更为完整。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表达的那样,唐朝时期,欣赏牡丹成为了一种时尚。起初,由于种植不易,牡丹只能由种植赏玩,普通百姓难得一见。一株牡丹甚至能值好几万钱。
所以,就连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收到了唐玄宗赐的几株牡丹花后,都要在家里留出一块地,用金银财宝装饰栅栏,围起来保护牡丹。这种花儿在唐朝时期的金贵可想而知。
对牡丹的热衷演变出了一些有趣的玩法。唐朝时期的女子们渐渐形成了一套斗花的规矩。春天游园时,年轻的女孩子们都会互相比较谁带的牡丹花更奇特,更新奇,谁的花更时髦,更名贵。至于花儿是不是漂亮,倒是其次,因此,当时的人也曾写诗评价道“只斗时新不斗花”。
不过,牡丹花之所以被视为富贵花,较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的花朵硕大,形态丰盈,看似雍容华贵。因此,人们便赋予了牡丹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意义,而“花中之王”的称号,也和万国来朝、八方来拜的唐王朝有着相似之处。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牡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呢?
相关链接:
牡丹的兴盛起始于唐朝,而后,其雍容华贵的美丽形象在唐人的诗歌中渐渐被塑造定型,较后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通过对牡丹的介绍,你或许也会发现,一种植物或者动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实际上是由人赋予的,再随着历史的传承成为我们文化当中的一部分,被今天的人所接受,成为我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