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中国的诗是含蓄的?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12-03 10:18:14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有一种的含蓄的意味,这也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一个文化的特点。含蓄是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也能够体现出这一点。还有中国的诗,也被很多的人认为是比较的含蓄的,这其实与我们自身的文化特点是相契合的。本次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诗的特点,以及中国的诗为什么是含蓄的。这些将在下面的内容有精彩的呈现。

中国的诗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中国的诗是含蓄的?

  中国的诗歌历来是讲究含蓄蕴藉的,诗歌中所传达的感情不能太过于直白浅显,直白浅显则无余味,而要用意象隐隐约约地表情达意,使读者读完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情绪,还能够有多方面的联想和感动。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言外的不尽之意就是一种含而不露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听一首美妙的乐曲后耳边仍余音袅袅,品一杯清香的茶汤后口中仍回甘悠久。

  中国诗歌这种追求含蓄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以追寻到《诗经》。《诗经》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有“赋”、“比”、“兴”三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敷陈其事,对事物作一个直接的描写叙述;“比”是比喻,心有所想但不直接写,转而写另外一种事物来表达心中所想;“兴”是兴起,因外物而引起心有所感,所以先写他物来引出自己感情。

  郑玄在《周礼》中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所以“比”和“兴”都是一种曲折的表达方式,不直言其事,而借他物来含蓄地表达。后代诗歌在对《诗经》的学习中就形成了追求含蓄的表现方法,追求诗歌有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除了《诗经》,《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以喻君子”也是中国诗歌追求含蓄的一个源头。《离骚》是一篇杰出的抒情长诗,屈原在诗中抒发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愤慨,表达自己忠君爱国,追求美政,虽九死而不悔的高尚品格。

  在诗中,屈原常常用香草美人的意象来比喻明君贤臣和高洁的品质,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不直写自己的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理想,而寄托于各种意象来含蓄表达,读来不仅令人感动,而且余韵悠长。

  以上两种,《诗经》的比兴、《离骚》的香草美人之喻,都是中国诗歌追求含蓄寄托的源头。下面举一个例子: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是王昌龄的一首《从军行》,写边塞军旅中的宴乐场景,表达诗人无限的忧愁。

  前两句写军中宴席上,弹奏的琵琶乐曲不知道换了多少新的曲调,但是不管是怎样新的乐曲,总是像《关山月》那样引起军旅将士的离愁别绪。

  后两句接着写那诗人被那纷乱的琵琶舞曲扰乱心情,心中充满了缭乱的边愁;而就在这时一轮明月高悬于天空中,月光照在这辽阔边塞的城墙上。

  诗的前三句写边塞歌舞情景引起的缭乱边愁,虽然琵琶曲是“换新声”,但是不变的是“离别情”,而且在一首首曲子中,“听不尽”的边愁越来越多,越来越乱,当感情就要抑制不住时,诗人却突然笔锋一转,去写那边塞的寂寞辽阔景象——高高秋月照长城,不仅将乱纷纷的离愁别绪融入到眼前无边无际的景色中,更有面对广阔天地的渺小寂寥之感,有秋月长存而人生短暂的无常之感,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而余韵悠长。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怎样让孩子能专心自觉的写作业?家长应该怎样正确的指引? 下一篇:莫言《丰乳肥臀》是怎样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高中英才班
高中英才班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