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的思想有哪些体现?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11-06 14:16:27

  知行合一是一种哲学的思想,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去遵循的一个法则。本次秦学小编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其中的字我们需要分开将其认识,知与行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和状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互为表里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是不容易的,但是真正的能做到这样的人也是的少的。所以这才是指导我们的思想。下面就这个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

“知行合一”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的思想有哪些体现?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简单化成为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这个去做,或者进一步者认为不但“知”限制“行”,同时“行”致“知”,这种理解思路就有点“克己复礼”了,虽然也是对先秦儒学的回归,但是这并不是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早已经是相差甚远。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么大的异化归功于西汉董仲舒和宋初的二程一朱。

  当然,较重要的是宋儒。是宋儒将儒学从经学变成了一门哲学。二程一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王阳明发扬光大),而传统的经世治国的经学就变成了一个偏门——事功学。

  宋朝是儒学的一个高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宋朝实际上是大儒们通过吸收道家、佛家的思想理论、方法把儒学哲学化的一个关键节点。而哲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宋儒提出问题,却还没来得及解决,就灭亡了。

  到了王阳明这里,才真正解决了宋儒提出的问题,让新儒学(王学)发展到中国历的一个新的高峰。

  宋儒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宋儒主要是以本体论为基础来讨论修养论。宋儒的本体论,概括而言就是“万物一体”,认为万物并非独立的个体,在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整体。这和道家的“道”,佛家的“空”类似,但又有区别。

  但是他们知道万物一体,可是这万物一体的内在本质到底是什么?宗教归于神,科学归于阴阳五行,哲学归于心。即唯神、唯物、唯心。同时由于对本质的认知不同,导致本体论基础上的修养论也无法统一。宋儒提出“天理”,“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即恶的对立面,儒门修身者需要去除人欲,保留天理。但是到底该从内心还是外物去“格物致知”,存“天理”,儒学大师们各说各话,并没有一致的解答。

  王阳明解决了问题。

  王阳明解释天理即良知。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因为有“私欲”的隔阂,表现出不同于“天理”的状态。他说的“致良知”就是“去私欲”的过程,如果没有“私欲”在,就不存在万物的区别。这样就解决了本体论的问题,其实这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何其相似,所以我们有时候感觉王学充满了禅机。实在是他吸取了各家所长,解决了儒家当时的根本问题。

  在“致良知”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他的修养论的就是“致良知”,而并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并非是一种修身方法。

  “知”就是去掉私欲的“良知”。行,就是依照“良知”来自然地行事。“知行合一”不是要你去克制私欲,而是完全没有私欲的情况下的一种自然状态。

  那要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提出在内心要“诚意”、“谨独”、“立志”,更需要“事上磨练”。 也就是说王学解决修养论的方法不但“唯心”,还要求“事功”,没有与“外物”的交涉,不经过一番苦难挫折,依旧是无法体认“良知”,从而也无法体认“天理”的。

  而一旦真正体认了“良知”、“天理”,就自然“知行合一”了。

  王阳明的心学不但集合了宋之前的儒学大成,还往高峰更进了一步。这才是他有资格被称为开宗立派的儒学家的原因。

  “知行合一”不是告诫,不是方法,而是认识到天理良知后的自然状态。

  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内圣、外王、事功、德行,都近乎,也充分验证了“致良知”的可行性。

  他是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状态。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孩子期中考试,开家长会被要求发言应该说些什么内容? 下一篇:《战争与和平》的中心主旨讲述的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高中英才班
高中英才班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