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谶?可能了解这个概念的朋友会觉得这是一种“未卜先知”,所以大家应该猜得到他的意思,就是指在诗人的作品中一些事情在后来成了事实,这个看着似乎很有意思,但是我们还学过一个历的定律叫做历史的循环性,也就是说历史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就会发生一个循环的过程,将这些联系起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的事情其实说起来是巧合,也是遵循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的。
诗谶是指诗人的作品里,有些内容无意之中预示后来发生的事。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云:
世人之诗,例多禁忌,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脱或犯之,谓之诗谶。
惠洪说, 富贵的人不要说贫贱事,年轻的人不要说衰老事,健康的人不要说疾病死亡之事,假如说过的事后来又发生了,就是诗谶。
下面说几个有名的诗谶故事
一、石崇和潘岳 白首同所归
石崇和潘岳的下场,是历比较有名的诗谶 。二人都是“金谷二十四友”中的人物,他们都是名士: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引发陕西纸贵的左思等。
“掷果男神”潘岳写过一首诗,诗中较后几句是 :
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后来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石崇和潘岳同整天被绑上了刑场,临行前两个人面面相觑,不由得想起来当年的那首诗:
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两人死前一个54岁、一个是52岁,真的是“白首同所归”了。
二、苏轼与门生的诗谶
《王直方诗话》中记载了苏轼和门生的故事,其中秦观当年有诗云:
“平生逋欠僧房睡,准拟如今处处还。”《王直方诗话》
结果第二天秦观因言落职,被贬到了处州,时人认为是诗谶。又有关于苏轼和陈师道的诗谶:
东坡在定武,作《松醪赋》,有云:‘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盖自定再谪惠州,自惠而迁昌化,人以为语谶。
陈无己《赋高轩过诗》云:‘老知书画真有益,却悔岁月来无多’之句,不数月遂卒,或以为诗谶。《王直方诗话》
如果信则有的话,真是处处诗谶了。
三、古人关于诗谶有无的争议
1、胡仔不相信诗谶
宋朝王楙《野客丛书》记录了诗人关于诗谶的争论:
《王直方诗话》举东坡、少游、后山数诗,以为诗谶。渔隐以为不然,谓人之得失生丧,自有定数,乌有所谓诗谶云者,其不达理如此。
《王直方诗话》用苏轼、秦观、陈师道举例,证明诗谶存在,但是胡仔(渔隐)不以为然,举例反驳,认为没有诗谶。
人之得失生死,自有定数,岂容前逃,乌得以谶言之,何不达理如此,乃庸俗之论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人的生老得失,自有定数,是躲不过去的,怎么可能是谶言决定的呢?这是胡说八道。
如东坡自黄移汝,别雪堂邻里,有词云:‘百年强半少,来日苦无多。’盖用退之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之语。
然东坡自此脱谪籍,登禁从,累帅方面,晚虽南迁,亦几二十年乃薨,则‘来日苦无多’之语,何为不成谶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举例说苏轼从黄州到汝州,曾有词写到‘百年强半少,来日苦无多。’化用了韩愈‘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这首诗做完后,被贬谪的苏轼又回到了朝廷,还升迁成了帝王侍从,就算是晚年屡次被贬谪南方,但是苏轼还活了二十多年 。所谓的‘来日苦无多’也没有成为诗谶嘛。
2、王楙对于诗谶的理解
王楙不太认可胡仔的话:
仆谓此说亦失之偏。诗谶之说,不可谓无之,但不可谓诗诗皆有谶也。《野客丛书》
王楙说胡仔说的偏颇,诗谶嘛,我以为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每首诗都有。
其应也,往往出于一时之作。事之与言,适然相会,岂可以为常哉?渔隐举东坡诗之不应者为证,可笑其愚。大抵吉凶祸福之来,必有先兆,固有托于梦寐影响之间。《野客丛书》
王楙继续说,诗谶应验了,是偶然现象,不会经常出现。胡仔举的苏轼例子,用不应验的事件作为证据,真实迂腐的可笑。一般来说,吉凶祸福到来以前,都有先兆,往往会出现在“梦寐影响”。
而诗者,吾之心声也,事物变态,皆能写就,而况昧昧休咎之征,安知其不形见于此哉?但泥于诗谶则不可。《野客丛书》
而诗为心声,诗能写世间万物的形态变化,对于隐晦不清楚的吉凶祸福,怎么就是不会出现在自己的诗中呢?诗人自己未必能够意识到,但是却能通过诗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
较后,王楙说,不可拘泥于所谓的“诗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