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国内的高校有优先等级之分,也是有着通俗意义上的差别区分的。比如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的比较好就业的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好”,因此大众的一个评判标准变成了对未来的“生活”的考量。而目前我国的一些A+其实在各项的综合实力上都是的不错的,但是在一些通俗的标准上他们并不是所谓的“好”。
目前在谈到大学里的A+类,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这个结果是对一级学科的评级,是的放心评估评级。其他的还有某民间排行榜,对各学校的学科门类评级,感觉没有依据也不够放心,在这里就直接忽视了。某个一级学科,对应的有一个或若干个。A+是针对某个一级学科来说的,并不是针对某个本科,也是针对某个研究生。
先说我的结论:A+类评级的不就是好,没有获得的评级的也未必不是好的。评级的高低与的好坏,并没有固定的关系。
下面和大家讨论一下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等级的学科。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从2106年开始,到2017公布了评估结果。本次评估共在95个一级学科内展开,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参评的单位中有大学还有其他研究机构。按照这次评估规则,这95个一级学科,每个学科的评估结果中都会产生A+学科。
这次评估结果这样公布:将排位前70%的学科分为9档,某一个学科参评院校得分的前2%或者前2名为A+级,2%~5%为A级(不含2%,下同),5%~10%为A-级,10%~20%为B+级,20%~30%为B级,30%~40%为B-级,40%~50%为C+级,50%~60%为C级,60%~70%为C-级。评估结果在同一个等级,结果实际并不完全相同,只是接近。也就是说,评级A+也不是,只是前两名或前2%。
每一个一级学科中,参评院校中较好的前2%或前2名,都是A+评级。所说的A+评级,只相当于是某个学科的水平,在院校的中排名。怎么感觉这种情况和我们开头说的好标准,不在一条轨道上呢?
有的整体上来说,就业都不怎么好,哪怕某所学校这个在工大,就业也是不怎么好的。比如,我们目录中排序第一的哲学,这个目前的就业情况比较一般,本科生几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硕士生也是不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博士生多数去当老师教其他学生学哲学。类似这样的学科,即使评级是A+,也不说是好。哲学学科评级A+的学校只有2个: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在这两所学校中,哲学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与其他相比并不高,就业质量也不可能说有多好。
有的学科参与评估的学校比较少,水平高低不能完全看学科评级。 比如吉林大学考古学的评级为A-,实际排名第三;再如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科学评级为B,但是排名也是第三;西北工业大学的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级为B,排名也是第三。由于规则,使一些参与评估院校较少的学科,某些评级空缺。如考古学空缺A级,系统科学空缺A和A-,兵器科学与技术也是空缺A和A-。其他还有类似这样的学科,不再一一列举。
评级为A+的学科,不是我们所说的好。就业的好坏,与学校自身的名气声望、水平、所在城市、隶属的背景关系等都有很大关系。
有学校的学科评级并不高,但是质量同样的很好。比如软件工程,有的学校的学科评估并未上榜,便是就业质量一样很好。评级与就业质量的关联度,并不是完全成正比,主要还是看这个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与院校毕业生数量的供需比,以及这个所在行业的利润率高低。
所以,不必盲目相信学科的A+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