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等有哪些区别?清朝的科举考试进阶是怎样的?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7-20 17:45:10

  古代的读书人想要做官,参加科举制度是的途径,因此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每一层及的考试都会获得不同的头衔,这也是读书人的一种成就的高下见著。我们都知道古代有秀才、举人、进士、贡士等,这些的区别是什么呢?各个头衔的地位有哪些区别?下面小编以清朝的科举制度中的考试进阶的方式和头衔的变化来给大家解释这些名词的意思和享有的地位。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等有哪些区别?清朝的科举考试进阶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进士,需要有“过五关、斩六将”在多场考试中逐一胜出才行,而不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考完录取。首先需要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全部合格后录取为生员,分发各地府学、县学继续深造。所谓生员即人们常说的秀才,如果没有取得生员资格,就算你读一辈子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而所谓茂才是东汉对秀才的一种称呼,其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帝讳,东汉以后,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考中秀才之后也并不等于就直接拥有了进入乡试考场的门票!只是拥有了进入府学、县学深造的资格而已。在府学、县学学习期间还要进行淘汰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乡试虽然是分别在各省举行,却属于考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省考,但又不完全一样!参加乡试的秀才们如果通过考试,就获得了举人的身份。不要小看举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举人属于“后备官员”,享受见官不拜、不服徭役、不纳税等一系列优待政策。除了获得下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以外,举人还可以直接入仕为官,即俗称的一榜出身。虽然举人直接入仕的名额有限,而且以八九品的下层官员为主,但毕竟拥有了进入官场的门票。即便不能入仕,举人们还可以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一旦为高官所赏识,同样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晚清的左文襄公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没有录取为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个晋身途径,那就是副榜补录,这些没有过线、但成绩还不错的考生通常会被补录为副榜贡生。这些副榜贡生没有举人直接入仕的资格,而是统一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考核合格之后才具备和举人差不多的待遇。除了副榜补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生,诸如恩贡、纳贡拔贡等等,主要是选拔途径不同,贡生资格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贡生是低于举人的一种特殊身份,贡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下面说一说贡士,举人如果自认为还有继续应考进阶的能力就可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会试了。会试三年一次,在京师举行。应考的举人都需要进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就可以获得贡士身份了。贡士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为官资格了,接下来的殿试仅仅是重新排名而已,名额上不进行删减、淘汰。换言之,中了贡士等于就是中了进士!

  接下来的殿试便是由皇帝出面对贡士进行重新考核、重新排名,将贡士分为三个等级,即所谓三甲。一甲只有三人,赐进士及第,即人们常说的考生、傍晚、探花,一甲就是人们常说的考生了。除此之外,又拣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二甲即人们常说的传胪。剩下的则全部划入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者也就此迈进官场,接下来就是等待进一步分配工作了。一甲通常直接进入翰林院镀金,考生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进行再次选拔,成绩较好者进入翰林院镀金,任庶吉士。剩下的则分发各部院担任主事等职或者外放担任知县等职,总之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比举人待遇要好很多!

  下面以清朝为例,说明上述概念的内涵。

  清朝科举制度分四个等次,四级考试,由低到别是:

  1,童生试,童生考秀才。清朝规定,读书人想要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需要在州、府、县等学校学习,在校学生不管年龄大小,一律被称为“童生”,童生需在学校就读并参加童生试,通过童生试入学者被称为生员,也称秀才。

  有些府、州、县的生员(秀才)特别优异者,可以直接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把有人才贡献给皇帝,跟贡士的“贡”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上贡、进贡的意思。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也就是说贡生就等于明经,都是一个意思。

  2,乡试,秀才考举人。秀才享受减免赋税劳役,但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想做官需要参加各省统一组织的乡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做官,但需要等待吏部出现职务空缺才有可能递补为官,而且都是品级很低甚至终身沉沦在基层。因为乡试都是安排在秋后,所以也被称为“秋闱”。

  3,会试,举人考进士。举人既可以做官,也可以继续学习考取进士。会试由礼部组织,就在京城统一进行,各地举人齐集京师,同台竞技,较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名落孙山者打道回府,来年再战,通过会试者,即为进士。因为会试在每年春天举行,因此被称为春闱。

  4,殿试,进士选三甲。被录取的进士还需要皇帝或者授权的知贡举,对会试录取的进士进行测试排名,一甲取三名,考生、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会试合格者统称贡士,参加殿试后赐出身,方称进士,但人们长期以来习惯将每会试合格者直接称为进士。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如何理解木心的“一切艺术都通向音乐”?木心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含义? 下一篇:什么是“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的真正的含义和理解是什么?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高中英才班
高中英才班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