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会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发起的三次(有的也说是四次)防御反击战役,也是与敌人的正面的战役。在一开始的战役中,敌我双方的对峙并未分出胜败,后来我军及时的调整了战略的部署计划,在后面的战役中取得了较终的胜利。这场胜利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巨大,也是给了敌人巨大的打击,宣告了我们的主权地位不可侵犯。长沙会战是一次与敌人的正面的交锋。但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是战略与战术的相结合。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深远!
“长沙会战”严格来说只有三次,也都是侵华日军第11军发起的进攻战役,分别是1939年冈村宁次的一次和1941年阿南惟几的两次。而通常认为的第四次战役其实称为“长衡会战”,因为张德能第4军在长沙根本没有象样的抵抗,整天一夜城池即告失守,反倒是后面方先觉第10军在衡阳死守了47天,成为会战的主战场。
所谓“会战”是指战争期间的大型战役,以抗日战争时期为例,国民党军队对此的界定标准,是至少动用一个或数个战区的大部分野战主力,与日军至少一个“军”的主力进行的大兵团作战。根据这个标准,前三次长沙会战中第九战区都是以长沙为中心,部署大量兵力进行决战,故可称“长沙会战”。
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第九战区与日军基本打成了平手: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冈村宁次没有达成战役目标,尤其是从赣北出动的一路日军完败,较终导致湘北的五万余日军担心孤军深入,也只好放弃战役企图掉头撤退,薛岳和日寇第11军各得0.5分。
第11军的第二任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任内,并没有发动对长沙的进攻,反而在1941年春天的“上高战役”中损兵折将,较终被东京免职。新任司令官阿南惟几在当年9月份二犯长沙,此战第九战区打得很窝囊,第74军和第10军两大主力均被击溃,日军第4师团和第13师团早渊支队一度冲进了长沙城。
陈诚的第六战区为牵制日军配合九战区作战,适时发起了“宜昌反攻战役”,留驻宜昌的第13师团主力已渐不支,都准备烧军旗了,阿南惟几不得不放弃长沙会战回头救援。第九战区此间虽然装模作样展开追击,实际已无战斗能力,薛岳与日军的比分拉大到0.5比1.5。
两个月后阿南惟几卷土重来,为配合华南日军进攻香港,第11军于1941年12月底三犯长沙,此役薛岳吸取教训,以后退决战的方式摆起“天炉大阵”,较终在1942年1月初大破阿南惟几,史称“长沙大捷”。这也就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虽然国军伤亡仍大于日军,但战役态势确属,薛岳把比分板成1.5比1.5。
日军第四次进攻长沙是1944年6月,是“豫湘桂战役”的湖南段战事,鬼子集结的兵力规模空前,第九战区两翼部队被迅速击溃,薛岳已知长沙不可守,第九战区司令部也转移至湘东。撤离前以“粤军之母”的第4军另附一个师“坚守”长沙,从兵力配置看,薛岳根本就没打算让第4军死守,因为那是他的嫡系部队。
而第4军军长张德能更是离谱,由于布防失误,在调整兵力渡过湘江时因组织不力,酿成了全军稀里糊涂大溃退,日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占领长沙,战后张德能中将被蒋介石枪毙。所以这一次的长沙战役根本没打起来,日军马不停蹄南下广西,结果在湘桂边界的衡阳遇到了硬茬子。
因此这次战役的重心是在衡阳,所以被称为“衡阳会战”或者“长衡会战” ,虽泰山军兀自死战不退,然外围援军软弱无力,尽管动用了两个集团军以上的兵力,仍然未能解围。而薛岳也因为长衡会战的失利,以及逐渐跋扈的作风,从此被重庆方面边缘化了。
1944年10月组建陆军总司令部时,新成立的四个方面军司令官名单中,薛岳无缘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