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为何格外欣赏“布衣诗人”孟浩然的诗?

小学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5-24 10:07:41

  孟浩然出生于盛唐时期,也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他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一生却为从仕途,所以后人也称呼他为“布衣诗人”。也正是因为他的不媚俗,所以才会赢得李白的赞许,同时也是因为他的逍遥和洒脱,对于世事的侠士精神,使得杜甫等人都对他仰慕万分。所以你看一个人的品质是无关乎他的外加职位的,只是因为志趣相投,便可以互通情感。

李白与杜甫为何格外欣赏“布衣诗人”孟浩然的诗?

  在诗歌极度繁华的盛唐年代,文人墨客们用自己的笔触挥洒出那个时代的印章,上流的文化盛世圈内,王维,张九龄,孟浩然,李白均为坐上宾客,他们泼墨绘书,高歌吟唱,渲染山河,成为盛世绝响。

  但无论是在唐文化圈还是其他艺术领域,又或者是今天的生活圈子,都始终存在着"文人相轻"这一说法。在盛唐时期,作为从未入仕的布衣诗人,孟浩然的个人魅力远在其他诗人之上,他是那个时代诗人圈中的精神领袖,是连李白都仰慕三分的人物。

  一、 布衣诗人,一生未官

  在唐朝两千多名的诗人群中,孟浩然可以说是一位自始至终从未入朝为官的诗人。自小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自诩为孟子第33代子孙,父母对他也是倾注了极大希望。而他自小便崭露头角,未及弱冠,便写下了至今尚在流传的《春晓》一诗,成为今天很多儿童牙牙学语的启蒙诗篇。少年便显露才华的孟浩然在县试中也是一举而过,可由于年少恃才傲物的性格,之后的他拒绝参加府试,这也就错失了绝佳的入仕机会,后来的他游历四方,广交好友,张九龄,张说,韩朝宗等人曾多次为其创造良好的机会,可均未成功,除了时机外,还与本人任性放达的个性有关。相传韩朝宗曾为他谋得一个向朝廷举荐人才的机会,可孟浩然却因当天与朋友欢聚而错过,可谓任性之至,无人能比。

  或许上天注定他将与功名无缘,年入40的他又重燃对科举入仕的渴望,可这一次的长安之行却让他败兴而归。自此,孟浩然也便打消了登科入仕的念头,后归隐田园,过起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

  二、游历四方,广交挚友

  年轻时候的孟浩然在科举不成的情况下,又与父亲结怨,娶了歌女韩襄客为妻,潇洒任性的他从不为世俗所锢。登科不成,亲情不就,便开始了自己的云游经历,巴蜀地区,长江流域皆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此期间,他写下了的《题鹿门山》,自此诗风基本定型,同时也打破了初唐以来文人专长的应制咏物诗篇,将诗歌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领域。孟浩然的洒脱率真,使得他和谁也能很快成为推心至交,我们所熟知的便是他与李白的莫逆之交,与王维的忘年交,同时襄阳令卢馔,大学士韩朝宗,当朝宰相张九龄,以及张说,王昌龄等大家均是他的圈中好友。晚年隐居襄阳的他在听到好友王昌龄将要路过此地时,全然不顾自己已身患痈疽,仍然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进行款待,后由于食用海鲜类相克食物从而导致较终不治身亡,这也使得王昌龄愧疚一生,正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对待好友,孟浩然可以说是极尽自己之所能,倾力相助,因此,在那个盛唐文人圈内,没有人不愿意与他结识。

  三、任性放达,精神偶像

  对于孟浩然的诗歌艺术影响,不仅在当时的盛唐文化中卓然出众,即便后来的晚唐,以及南宋,北宋年代都有着众多追随者,像后来的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归有光等人就是沿袭孟浩然的田园朴素诗风,成为一代大师。在这众多的追随者中,尤属李白较为突出。

  作为中国古代较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认知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接触的第一首诗应该就是李白的,他的诗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现实气味浓重,相反读来朗朗上口,意气风发,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充满着浪漫气息的诗句让人欲罢不能,充满斗志。如此狂妄不羁的李白也便只有孟浩然才能使其摧眉折腰。我们都知道李白和杜甫的关系是十分铁的,杜甫曾写下过诸多思念李白的诗篇,而李白为杜甫所写则寥寥无几,但对于孟浩然,李白从不惜笔墨。

  726年,在孟浩然40岁时遇见了年仅28岁的李白,此时的李白也正是芳华年龄,任性潇洒,但一见如故的两人很快便成为莫逆之交,随后的李白也多次写下送别,思念故友的诗篇,像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也成为为数不多的李白送别诗,而同样的对于孟浩然才气的敬仰,李白则直接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样直白有力的话语,或许是孟浩然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李白,他从不依附权贵,任侠仗气,这些在李白的众多诗篇中我们也能看出,像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及面对高力士时蔑视一切,较终令力士脱靴,贵妃研磨这些常人看来无法做到的事情皆传自孟浩然,他所带给李白的主要是其豁达洒脱的人生观和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意识,这种人格精神是其他诗人所无法带来的宝贵财富,因此李白一直视孟浩然为"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除了李白,唐朝另一位的大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影响,杜甫的《登岳阳楼记》,其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极类似于当初孟浩然所写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人在面对洞庭湖时均发出了共同的感慨,皆被其壮阔浩荡的场面所吸引,由此发出人生感慨。杜甫一生漂泊无依,其身世命运比起孟浩然来更加孤苦凄凉,但所幸有着前辈人的指引,在前进的道路上杜甫也一直以孟浩然作为精神旗帜,思想导师,他的崇儒精神,追求仕进的理念也深深地感染着杜甫,让他在人生困顿之际也能重燃对生活的热爱。

  其实在当时的文化圈内,不止李杜,很多大诗人都是孟浩然的忠实追随者,这其中除了他本身的才华外,更主要的是他的诗风品格,其不畏权贵,任侠仗气,潇洒豁达的人生观才是更多人所推崇,欣赏他的重要原因。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镜花缘》中唐敖与唐小山父女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感人故事?有何启示? 下一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