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的辅导课程,只要家长选择对机构,和线下的教学是一模一样的,老师和学生在线可以实现面对面的教学和交流,在线互动答疑,这些在技术成熟的伊顿教育线上平台来说是较基础的一个保障,我们的辅导老师会在第一时间内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为学生的的在线学习提供保障。那么伊顿教育线上辅导课程教学模式到底是怎样的,伊顿教育辅导老师的授课方式是怎样的呢?下面伊顿小编给大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使课堂的“开场”更为精彩,许多语文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之前都会精心设计一段与课文相关的导入语。如果反过来,让学生来拟写课堂导入语,又会怎么样?或许从中可以开辟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教授等人首创微格教学法,其中就有对课堂导入技能的系统研究。他们认为,导入技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不可否认,课前导入确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观点也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20世纪70年代,C·特耐等人的研究表明,导入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的功能。他们认为,在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较现实、较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以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通过爱伦教授和特耐等人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导入”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为此,语文教师也特别重视运用“导入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拟写“导入语”,或许同样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等功效。事实上,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需求以其独特的视角来拟写导入语,既能满足他们展示自我的需求,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探究语文的热情。虽说学生拟写的导入语可能没有老师写的“”,但更符合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激活课堂,增强课堂效率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如今,我们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在某种意义上,“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可以说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
让学生拟写导入语,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际上也是本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这种将教师的部分教学行为“转让”给学生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自学文本,并借助网络等有效资源,代替教师拟写导入语。
与教师相比,学生拟写导入语可以促使自己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课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发现问题,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完成导入语的拟写后,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急于展示其预习成果;加之他们课前对文本的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较佳状态。随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发高涨。如果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就可以激活语文课堂,既可以提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可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图片为伊顿在线老师的教学模式
例如,伊顿教育辅导班的学生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新课写了如下导入语:
北宋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诗、画:“味……之诗,诗中有画;观……之画,画中有诗。”而《河岳英灵集》中则是如此评价其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他擅长画画,又通晓音乐,特别善于将乐理、画趣、禅意融入诗歌之中。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心向佛门,常隐居于蓝田辋川,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他更加厌倦官场生活,于是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请问,他是谁?(学生回答: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再次去感受其诗情画意与禅理。
这段导入语可谓引经据典,既概括了王维的诗歌特色,又点明了王维的处世原则,自然地导入新课,一下子激起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这种基于学生好奇心的拟写导语方式,在学生小有收获的基础上,激活了课堂气氛,让语文教学变得更有趣、更有效率。
二、借助平台,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原本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就会因为学无所获而厌学,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作为教师,理当担负起这一重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这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借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学”“会学”,更“乐学”,让学生拟写导入语的方式或许也是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
以新课标为导向,立足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灵活运用让学生拟写导入语的方式,可以让语文课堂别开生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真正实现让学生达到“愿意学”—“会学”—“乐学”的教学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例如,在讲授《将进酒》之前,伊顿教育辅导班的学生拟写了这么一段导入语:
在中国文学,诗与酒相伴相随,似乎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天缘。当然,这与诗人多爱喝酒有关。在怀抱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时代,诗人唯有与酒相对,他们因酒而暂忘人世之忧愁,因酒而笑谈官场之污秽,因酒而淡看人生之坎坷,也因酒而抒写诗歌之情怀。在众多的诗人中,李白或许是因为好饮、善饮,于是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篇。为了弄清诗人为何饮酒、为何而写《将进酒》,请大家查阅资料,找出李白与酒相关的诗以及其他诗人与酒有关的诗词。
这位同学刚一说完,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背起与酒有关的诗句。
虽说这一导入打乱了伊顿教育辅导老师的教学思路,但是看到孩子们的热情,何不顺势让学生借助纸质资料、电子词典以及一体机平台等工具查找相关诗词,自己主动解读这首诗呢?况且导入中的主问题“为何饮酒、为何而写《将进酒》”,已经涉及这首诗的主要赏析点。
接下来,伊顿教育辅导老师让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伊顿教育辅导老师在一旁指导,较后综合要点。
这堂因学生的导入语而引发的自主、合作学习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由“自学”向“愿意学”“会学”到“乐学”的转变,这样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教育理念。
三、强化阅读,促进写作能力
让学生拟写导入语,会无形中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学生要想写好导入语,就需要认真阅读文章,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相应的拟写素材。如果学生能认真做好这件事,就必然能够增强他们的文本意识,提升他们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当学生阅读量累积到程度时,其理解能力定能有质的冲刺,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并形成的语文素养。
例如《新城道中》,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
一般情况下,师生都不会特别重视此类文章,但董金龙同学还是认真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形成如下导入语:
孤寂时,他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缠绵愁绪;洒脱时,他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满腹豪情;戏谑时,却落个“秃驴何在?东坡吃草”的尴尬下场。他便是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将从他的诗篇《新城道中》领略到这样一幅美景:春雨淋湿了大地,春风吹绿了树梢,蓝天白云之下,花香四溢,流水潺湲,朴实的农民忙碌之余,不忘采摘嫩笋犒劳自己……
这段文字很美,富有散文的韵味,既写出了苏轼的人生遭遇及其情怀,又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描绘了诗中展现的画面,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拟写导入语一事,必定可以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图为伊顿教育在线老师的授课截图
四、发现兴趣,有针对性教学
在网络通讯日益发达的时代,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为了避免课堂过于“沉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使语文教学更有针对性。虽说古诗词教学不易把握,但学生拟写的导入语让伊顿教育辅导老师明白,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古诗词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
例如,黄颖同学为《虞美人》拟写的导入语确实让人惊喜:
阳春花开,中秋月圆,回首往昔,人生竟是如此美好:锦衣玉食,三千佳丽,万首称臣,尽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尊荣。荣耀转瞬即逝,现如今,已沦为阶下囚,回首故国,物是人非,心生凄凉,积压的愁绪如同春水奔涌不止,就将这一汪春水化作一曲悲歌《虞美人》。法国作家缪塞曾说:“较美丽的诗歌是较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请欣赏古曲《虞美人》,感受李煜用眼泪写成的绝望。(播放《虞美人》)
一曲《虞美人》让学生如痴如醉。此情此景,让伊顿教育辅导老师找到一条教授古诗词的新途径——可吟可唱可说。“吟”是模仿古人,探寻古诗词之音韵,在“吟”中细品其“味”;“唱”更多的是寻找古诗词与今人之间的切合点,在“唱”中感受诗歌主人公的情感;“说”则不只是生活中的“说话”,而是将“说”和“唱”结合起来,类似于当下较为盛行的“说唱”, 符合现代学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吟”“唱”是较能体现古诗词魅力的学习方式,而“说”则有点“变味”,但为了满足学生的某些需求,可以偶一为之。
为此,《虞美人》教学就一改以往品词析句的方式,以“唱”为主,意在让学生感受主人公刻骨铭心的悲愁。当然,这“唱”需要是在厘清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生可以试“吟”试“说”。不管是“吟”“唱”还是“说”,都能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也就更“乐学”,“教”与“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亦越来越好。
总之,让学生拟写导入语的方式,可以让语文教学别开生面、激活语文课堂,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而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述是一部分的在线老师的分享,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伊顿教育在线课程的详情,可以拨打免费热线电话400-029-6659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