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去游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可每年都避免不了丢东西,总是会有孩子丢手机丢手表等等。那么较近就有这么一件奇事,一同学去年游学在加拿大丢了手机,但是今年却告知手机找到了?孩子为什么总是丢三落四?游学无法杜绝丢东西!!!
不过,这却是真事。
去年10月,某民办小学的学生到加拿大游学,有个小朋友不慎遗失了手机,上周,家长收到当地工作人员的电子邮件,说手机找到了,让他们去认领。
在加拿大遗失手机,时隔近一年,居然也能找回来!给记者报料的,是加拿大阳光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徐琼。她说,手机当时遗失在了维多利亚布查德花园,给家长发邮件的正是花园的管理人员。估计手机很早就被发现了,但一直找不到失主,也不知道近一年里,他们花了多少精力才联系上学生家长。
每年暑假,都有大量的中小学游学团奔赴国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个团都有马大哈将个人物品遗失在国外,排在前两位的是手机和钱包。就在前几天,中学有个学生刚刚找回了一部价值7000多元的三星手机。
游学团马大哈老丢东西
手机和钱包排在前两位
徐琼所在的教育中心,是各游学团在加拿大当地的接待方,所以那位手机丢失一年的小朋友家长,委托该中心帮忙领回手机。7月30日,徐琼同事带团路过维多利亚布查德花园,顺便取回了手机。交接现场,绍兴某中学的游学团成了现场见证人。
“我觉得,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徐琼说,“一是拾金不昧有了榜样;二是提醒小朋友们,自己的东西要保管好,否则不仅自己的财产受损失,也会给好心人添麻烦。”
徐琼这么说是有原因的,今年暑假,该中心接待的来自国内的中小学游学团,每个团都有学生遗失物品。在遗失物品排行榜上,手机和钱包排名前两位。
仅是较近10天,该中心就找回了3部手机。7月16日,某民办中学一位学生将手机遗失在维多利亚,被老外捡到以后主动联系交还;另一部则是7月29日完璧归赵的,是一所中学的学生遗失的三星S8 Plus,买入价要7000多元。
徐琼的一位同事透露,自己已经帮游学团的孩子找回七八部手机了,钱包也找回了好几个。“加拿大人民确实比较友好善良,在我印象中,游学团的学生遗失手机后都能找回来,钱包绝大部分也能找回来。我们特别想提醒外出游学的孩子,要保管好自己的私人物品。”#p#副标题#e#
手机挂脖子、再三提醒
想尽办法也无法杜绝丢东西
为了预防学生遗失物品,该中心想出了两个绝招:一是要求游学团成员将手机挂在脖子上,在钱包里留一张写有领队电话号码的小纸条;二是每到一处集合时,都要让大家自己检查和相互检查,下车时,带队老师再做“人工雷达”,检查一遍每个座位,尤其是座位底下有没有东西落下。
尽管如此,还是有“漏网之鱼”。
不仅去国外游学是这样,在国内夏令营也有类似情况。昨天中午,就有一位同事跟记者吐槽,他在不久前研学夏令营带队过程中,碰到一个小姑娘,竟然在2天内连续丢了3次钱包!
“夏令营开营的第二天下午,正好是‘小小浙商’的活动,我带着孩子们在河坊街售卖丝绸。突然发现队伍里有个孩子不太高兴,好像刚哭过,上去问过后才知道,她丢了钱包,里面有她辛苦攒的一百多块钱。向其他老师了解情况后发现,在此之前她已经丢过两次了。”前两次因为老师及时发现,才没有丢,这次是真的找不回来了。
经领队和小伙伴劝慰后,小姑娘心情逐渐平静,并大方地承认自己平时就是个丢三落四的人。带队老师说:“虽然钱包和零花钱找不回来了,但是让她学会认识错误和承担错误,才是关键。”
孩子为什么老是丢三落四
有可能跟注意力分散有关
话说回来,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容易丢东西?聚冠夏令营的归豪老师认为,这很可能跟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有关。
归老师做了3年的夏令营生活老师,每年暑假都会参与带队,一般负责10人左右的生活起居。在他的印象中,孩子们丢得较多的是水杯和帽子。“因为我们是军旅夏令营,手机和钱包都是不能带的。平时户外训练,都是统一着装,一般只需要带水杯帽子就够了。”归老师说,尤其是午睡后,很多孩子都睡懵了,又赶着集合,较容易落东西。
归老师说,一般都是老师发现有人丢了东西,很少有孩子自己回来找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只能放在一件事上。像是吃过饭后要集合,他们就会记着这一件事,把落东西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而且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带跑。”
对于这些丢三落四的“小迷糊”,归老师和其他带队老师总结出的经验是,出现一两次以提醒为主,如果多次发生,就要告诉他们具体的做法,比如吃饭时把水杯放在桌上,一直在自己的视野当中,走的时候才不会忘。“我们有一门时间管理的课程,就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也有校长认为事情不简单
孩子易丢东西是因为不懂珍惜
丢东西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游学团和国内的夏令营,学校就更常见了。曾担任多年小学校长的张敏,观察学校的失物招领处后发现,学校新发的校服,第一个星期,很多孩子就弄丢了。而且,每天总会有很多孩子忘带红领巾、忘带门禁卡、忘带文具、忘带书……丢三落四已成为通病。
他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们还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
在物质丰裕的年代,虽然不至于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对物质的要求太过容易满足,孩子们其实失去了很多幸福的感觉,比如经过努力获得的那种珍视感。
经常会有家长因为孩子忘带红领巾,毫不迟疑在校门口的小店大手笔地一买10条,2元钱一条,20元钱也不是多大个数字。这20元其实是告诉孩子,可以丢10次,没关系。因为来得容易,所以丢得也很容易。
父母们艰辛打拼,再穷不能穷孩子,在物质上无限地满足,别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不能落下。当出现越来越多物质层面的富二代的同时,恐怕很多家长辛辛苦苦地培养了精神上的穷二代。
“我小时候一张张地收集糖纸、一场场地‘厮杀’赢来的弹子、牛皮筋、洋片……然后如奇珍异宝般地在小伙伴面前炫耀,那种幸福的感觉,现在的孩子是感受不到了。因为父母皮夹一打开,或者支付宝一扫,一大包的宝贝就瞬间收入囊中了。”他建议,“爱孩子,请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在适度延时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努力、付出、期盼之后而获得的满足感、珍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