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学习做出了很多常人无法接受的事情,本文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家长,为了自己的女儿学习,放弃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对女儿进行了捆绑式的教育。这种捆绑式的教育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
学习不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也别把自己一生和孩子的一生都捆绑在一起。
这几天,一个家有学霸孩子的妈妈上了微博热搜。新闻说的是一位从小成绩出众、从南外保送复旦的学霸女孩黄恬静,与她的妈妈一起现身说法、分享经验,而她妈妈谈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中国的学霸成千上万,一个能上热搜的学霸家庭必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认真看了新闻报道,发现这位妈妈的教育真的比较特别:
◆ 妈妈为了女儿的学习,十多年来放弃了同事聚餐、同学聚会、单位旅游等几乎的社交活动。
◆ 黄恬静上中学后,为了方便联络买了手机,但每天用手机的时间不能过半小时。
◆ 为了不让孩子分心,家里的电视机十几年都没开过。
◆ 黄恬静放松的方式与众不同,她认为放松未必就是看电视剧、玩游戏,学习也可以是一种放松。“比如刷数学题累了,可以看看语文、英语,这样换了一种思维,就是放松。”
(黄恬静与其母亲)
这个妈妈的教育方式,有令人称道的地方,比如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这一点,就值得太多父母学习。
不过,这个新闻里,也有另外一些让人感觉不安的地方。比如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妈妈对于自己十几年来放弃自己生活和社交的做法颇为骄傲,认为这是全心全意为孩子的成绩努力的行为。
但对孩子来说,这种生活方式真的就是好的吗?对家长来说,要为了培养一个学霸赌上自己的人生吗?
我想,未必。。。
知识可以学,
但智慧只能靠体验。
现代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个具有自主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马云甚至说,如果你的孩子还是读死书,那么未来找不到工作!
在今年贵阳举办的大数据产业峰会上,马云语出惊人:
“未来三十年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的教育),强迫孩子去背,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那么我可以增加,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马云爸爸发言现场)
语虽惊人,却不无道理。这也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会独立思考、能适应时代浪潮的人,而不是只懂考试、其他方面却相对匮乏的人。
学习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
一个的人绝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人。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学习好,考上一个好大学固然重要,但如果让学习和成绩成为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会失去很多很多。
美国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用了整整42年,采访了6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孩子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长大后会不容易感受到快乐,并难以适应新环境。
从小到大,我们的身边,都不乏这样的“学霸”:
两耳不闻窗外事,觉得活动、玩耍和交友是在浪费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与社会脱节,也不懂如何与人交往。
这样的同学,在离家上大学乃至工作后,往往无法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在面对交友、恋爱、婚姻、工作等稍为复杂的人际互动时,没办法很好地处理,有些人甚至容易被人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