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改革元年”,对于考生来说是新的挑战,当然也是机遇,在政策策下如何备战高考是很重的问题,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适当的随着政策策的风向做合理的备战计划,是成功的前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殷乐天是怎样备战高考的。
对于高考这样一场重大考试进行充分的准备是极其需要的。我想,不论考试方式如何变化,复习和准备仍然有共通之处。我的体会是,对于作业、试卷的分类整理重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准备。
为平日学习留下完备“痕迹”
首先,我觉得及时而完备的课堂“笔记”相当关键。“笔记”不仅仅指狭义的、在笔记本上毕恭毕敬抄下的PPT或是讲义,也应当包括试题讲评和老师口头陈述中有价值部分的记录。而且,我认为,不必盲目追求笔记的形式整齐或美观,关键要在复习时能够帮助自己无障碍地阅览、回忆和体悟,毕竟“烂笔头”的作用就在于弥补“好记性”的不足,而不是参加美术评比。如果平时不注重这样的及时记录,以至于复习时除了白底黑字的试题外没有东西可看,实在有些尴尬。
不过,一摞摞整理好的考卷和课堂笔记只是较基本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主动归纳、整理。虽说较后高考采用的是原创试题,但题面不同不代表它与平时的练习不具共通性,因此,有意识地对接触到的问题,按照其考查内容分类进行解题思路、答题格式的总结很有价值。从一套套完整的、但是同类题目并不集中的试卷中提炼出清晰而集中的脉络,自然能更好地把握答题关键。
当然,在单纯的学习、考试、订正、整理、总结之外,应当还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一方面,虽然功利地来看,高三恶补文学作品阅读并不可取,但也不能真的“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通过文学阅读,积累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我们还可以去主动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新闻,这既可以为写作提供例证,也可在潜移默化中为综合评价的面试积累谈资。不过,关注时事热点不能只是满足于知道社会上发生过什么事情,关键还要去搜集人们对这些话题的不同评价,并在思考和分析中逐渐确立自身审视某一社会现象或议题的视角,这一独立看待和评析某一社会现象的能力恐怕才是支撑起写作和面谈的所在。
形式上的刻苦不如及时反思
另一方面,不妨规划一张合适的作息表。运动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缺位。而睡眠方面,我的确看到周围不少同学喜欢熬夜刷题,他们往往抱着一种“熬夜多刷几道题可以说明我认真学习、成绩总能继续增强”的心态,殊不知,形式上的刻苦,如果缺乏日后主动的总结和反思,结果也只能沦为单纯的体力劳动和自我感动。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与其第二天在上课时昏昏沉沉,倒不如前整天晚上少开一次夜车、好好睡上一觉来得实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考试制度的安排以及不同学科各自迥异的特点,不同学科的复习备考不能采用同样的思路。
不考虑小语种,那么“大三门”即为语数英。这自然不必多言,相对稳定的考试设置使得对于这三门学科各自都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学习方法可供借鉴。需要注意的是英语的听力和口语。事后反思,我认为自己对于听力和新增的听说测试,都不够重视,尤其对于听说测试更是准备不足。如果可能的话,后来者可不要忽视了这合计有整整35分的听、说部分。#p#副标题#e#
每天坚持听一些语速适中的原版材料,捕捉其中的信息,听力便能在点滴中进步。而对于口语,传统上单纯追求口音和语调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要求,在此基础上更要做到有话可说。机考限定了回答时段,千万不能在给定的回答时间已经过去大半的时候依然无话可说。倘若全真模拟练习时大脑一片空白,不妨事后再在笔头上为每道题目尽可能写出一段相对完整的文字作为回答、进行积累,长此以往,自己面对表达类问题时便能多几分底气。
一味求难只能“哑巴吃黄连”
等级考是新事物。我个人认为,夯实基础比解答偏题、难题、怪题更为重要,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也比一味多做常考题型重要。譬如我们这届的物理等级考在填空题中考查了机械波传播振动的形式和能量的知识点,倘若平时只注重做对大题,那就只能哑巴吃黄连了。
听闻今年的地理等级考考查了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地震烈度等相对冷门、较少考到的知识点,也正是给某些以多刷题取代系统复习的同学敲响了警钟。
等级考复习到较后,可以回过头来看看高中的各册课本,梳理出一张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网络,把握好不同章节、不同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毕竟,查漏补缺的“后勤保养”与刷题练习的“前线作战”一样重要。我个人选考的是地理、物理、化学三门科目,这样的学习方法对这三科都有帮助,其它科目较好还是根据具体的学科特点对学习方法有所取舍。
综评考查价值观和思辨能力
虽然2017年才有了新高考的第一届毕业生,但高考改革的步伐其实早已开始,综合评价的录取模式与传统自主招生的分立给许多专心课内而未兼顾竞赛的同学提供了更多机会。
我本人参与的是清华大学的综评。“领军人才选拔”今年只涉及全市20余位获得高中校荐的学生,与多数同学无关,所以我参加的是新设立的上海“领军计划”。
上海领军计划涉及初审、初试(笔试) 和复试 (面试),今年占校测部分成绩的比例分别是40%、30%、30%。初审的成绩往往已经由你所在高中的实力和自身课内成绩的排名决定,笔试的题目完全不限于高考考纲,所以针对这两方面很难做到有很强针对性的准备。
面试则可以更自由地把握。以往,清华的面试主要会问涉及社会现象的问题以考查思想深度,或是创新型的题目考查灵活应变。今年面试的形式和出题方式均有所改变。
就个人体会而言,除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外,今年还涉及对个人基本价值观和给定的情境中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考核。正是由于每年都会存在变化,对面试的精确培训成为一种不可能。
既然如此,倒不如以不变应万变。正如前面我也述及的,从平时开始就去关注社会现象,通过对不同观点灵活的接触、吸收和采纳,逐渐形成自身的主见,塑造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再去尝试以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这样一个由输入到处理再到输出的链条应当是应对面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