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学校的通行证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利益?学校的光环,是一种的传递,当别人无法深入接触你时,你的头衔,外表等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肯定你的的不是你的工作能力,而是你的文凭。
大学生如同韭菜,收完一茬又会有一茬,已经不怎么新鲜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是一道招牌。
稍微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亲戚家有孩子考上学校,周围人会口口相传,“谁家的孩子,上XX学校了!了不起!”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要掰扯清楚,好像有了这层关系,自己的身价也能水涨船高。
学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终就不一般,它的声望是由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人才输入和输出才形成的。所以HR选择大学的求职者,成本无疑是较低的。
在他们看来,出身学校,起码意味着有智商或者有毅力。
说到第一学历,古人也重视。
满清重臣左宗棠,举人出身,终其一生没也考中进士,这成了他永远的痛,甚至让他在宦海中饱受侮辱和曲折,后来他成了正一品,还不忘给自己弄一个荣誉进士的称号。
到了现在,国内大公司招聘时,几乎都会明确地写明岗位的学历要求,有些岗位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
有人说这是“歧视”。
关于“第一学历”,某社区曾发起过一次探讨,参与者各抒己见,其中被点赞较多的留言是这么说的:
队为什么要从省队里选运动员?我是全村跑步较快的为什么不能参加奥运会?
第一学历不好有两个重要隐患,1、过高地估计自己努力的价值和自身水平;2、过低地估计科学研究的困难程度和世界的大小。
第一学历不能决定人一辈子,文凭也证明不了人的能力,但一些机会,在某些时候只留给有这张纸的人。#p#副标题#e#
人脉的扩张,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好大学能带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有次和一位在创业的学长聊天,他说他现在的团队,基本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并且导师觉得他的项目前景不错,主动帮他做宣传。
当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以卖猪肉为生,哗然。
别人只看到才子卖猪肉的不光鲜,但陆的校友陈生却注意到:一个档口,自己整天只能卖1.2头猪,陆步轩却能卖出12头,简直太牛逼了。
陈生邀请他做品牌顾问,两人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养殖土猪,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陈生身家也过百亿。
不光是创业上的资源,为什么学校毕业生大多能找到外人眼中不错的工作?
除了本身能力问题,校友的作用也很明显。
比如前辈在大型企业上班,那你进入他的圈子实习和求职的机会,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