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试的阅读理解中,一般除了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鉴赏之外,还有一类文章的阅读是比较令学生头大的,这就是散文,这种类型的文章现在的考试中考察的比较少了,但是作为一种语言文学的体裁,在日常的学习中也是的重要的。在阅读散文的时候,较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抓形象,因为在这些形象中隐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说散文的阅读的第一关就是由景及情,怎样才能做到由景及情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支招。希望对你有用。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形式短小而又内涵丰富的文学形式。所谓“一粒沙子能折射出一个世界”,我们读散文时常常会有困惑,因为只能看到“沙子”,却看不清它所折射的那个世界。因为作家们总是借形象说话,他们融情于景、寄情于物、寓情于人,借助形象传达意绪情丝,这些形象因而被性灵化、情志化,成为不折不扣的情感现象。
“缘景入情”——抓形象,是我们理解散文的基本方式,即沿着作者所寄寓的景来探寻作者的情志。
首先,要做到“缘景”。 也就是沿着文章追寻作者塑造的“景”。
当然,这个“景”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形象。它不是纯粹指自然景物,而是指散文所塑造的包含人物、事物、景物等表层意涵的形象。
散文的形象,按描写的对象来分可分为两种:一是人物形象;二是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中,比如课本中的《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目中出现的形象。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等等。
二、景物、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常指抒情散文中所写的景(山川草木等),事物形象指所状的物(花鸟鱼虫等),它们都是作者抒情的依托。它们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比如课本中的《荷塘月色》《白杨礼赞》《海燕》等篇目中出现的形象。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景与物,都是客观景物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抓住形象,体悟作者借这些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它们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欣赏形象之美。
抓住“景”后,我们又该如何 “缘景”呢?“缘”就是顺着、透过之意, 作品中的形象不是简单放置,而是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缘景”就是要明确作者创作形象的方法,由优美的形象寻根追源,了解形象和其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缘”就是围绕形象的分析。
对散文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明确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外表、身份地位、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意义等;
(2)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象的映照和衬托等)。
以人物的心理描写为例进行探究。
一是表明其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本是性格层面的,如开朗、平和、达观、宁静,或是急躁、张狂、暴怒,甚至是反复无常、歇斯底里;而人的心态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喜怒哀乐的表现直接去找到其他原因的,便又可看出思想境界。
二是心理活动。即人物想了些什么,是怎么想的——有什么企盼、憧憬;有什么打算、安排;有什么失落、忧伤。通过对这些心理活动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立场、观点、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等。
例如:如海伦•凯勒幼时失聪失明,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受,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但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她却能依赖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描绘她三天美好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比如她想看望梅西夫人,想看望朋友,甚至想看望那群忠诚的狗;想看博物馆里栩栩如生的展品,想看艺术博物馆里的美术作品,甚至想看戏……她的这些想法,纯属虚构,可恰是通过这些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倾诉了她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也体现出海伦•凯勒坚忍不拔、追寻美和崇高的生活态度。
对散文景物、事物形象的分析,一般从景物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角度入手。
比如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生动形象地体现景物特征。
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在树叶上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这些关于色彩、声音等的描写,同时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有色彩、声音上的丰富,用“肥胖的黄蜂”“弹琴的蟋蟀”等体现出孩子的视角,读来朴实无华又亲切生动,让人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机和孩子身在其中的快乐。
由此来看,掌握散文中各类刻画形象的手法重要,能为我们探究景物的奥妙奠定基础。
比如:
①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②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等。
③表达技巧:对比、衬托、象征、白描、渲染、烘托等。
其次,“缘景”是为“入情”服务的。通常情况下,“缘景”与“入情”难以明确区分,作者常在“缘景”的同时已经在“入情”了。
文学作品分三个层面,语言在表层,形象在浅层,情思在深层。体悟作者深层的情思是在“缘景”基础上的深化。
分析近五年高考阅读题命题特点及热门出处
《散文选粹》收录同源好文
1、“入情”从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四个着力点上生发
(1)叙事情节——在阅读时要分析事件、理清情节,并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细节上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3)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概括。
(4)议论抒情——分析作者带有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通过这四个层次的着力点,我们对人物形象内涵的认识就会由浅入深、思考立体,进而达到入情的效果。
下面是关于人物内涵由浅入深之认识的总结范例:
(1)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勤劳、善良、淳朴、忠厚、内向、腼腆、懒惰等。
(2)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如:乐观、悲观,活泼、向上,积极、消极,乐于助人等。
(3)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如:爱国、守旧、反动、愚昧、自私、贪婪等。
(4)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如:人物身份、社会地位、代表意义等。
散文例文赏析一
【例文】 描写徐渭的文字: “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较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1)画出描写徐渭的关键词: “才华显露”“穷困潦倒”。
(2)有些事例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了解:如“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这几句话恰与前面的“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形成对照。
(3)把握人物特征:才华横溢、穷困潦倒、命运坎坷。
(4)结合时代背景:“抗倭立功”“反对奸相”“六次坐牢”——生不逢时。
(5)透视作者情感:赞美、同情与惋惜。
2、“入情”从把握景物、事物形象特点上生发
(1)明确景物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2)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们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3)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其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虽然塑造景物形象时的主次不同,但其对于表现思想情感和刻画人物的作用,不外乎直接表现思想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与深化起推动作用等。
为了更好地说明,下面以写景抒情的名篇《荷塘月色》为例进行分析。《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一段描写较为人称妙。那么我们该如何透过写景文字,由浅入深地透视作者的内心情感呢?
散文例文赏析二
【例文】描写荷花的文字:“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画出写景的关键词句: “袅娜”“羞涩”“刚出浴的美人”。
(2)把握景物特征: “体态柔美”“神态娇羞”;纯洁、自然、淡雅。
(3)透视作者情感:心境是恬静柔美的;追求自由、明净、圣洁的境界。
作为中学生,我们的阅读常常与考试相关,也常常与答题相连,下面给出考场上阅读分析的四个步骤。
画——画出文中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词语或句子,或有关景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的词语或句子。
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或景物的性格、本质、精神等内在形象。
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或景物蕴含的情感以及象征意义。
答——分点阐释,答案的要点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的典型意义,或事物、景物的性格特征和象征意义。
在散文写作中,作家塑造的形象形态各异,这些形象或生动或深沉,或明丽或晦暗,但都寄寓了特定时期作者饱满的情志。读者应该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感受人物的心理或感情,如此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一粒沙子折射出一个世界”,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恰恰在对形象的这一把握和生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