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欲把比西子”中为何将与西施联系起来?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5-29 11:22:12

  苏东坡在被贬谪到任通判的时候,作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苏轼将比作西子,这样的写法有何深刻的含义呢?研究西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西施当时是生在越国的,而也为是位于越国,而且两者都是风姿绰约,代表着一种柔和之美,所以苏轼写道“欲把比西子”,在他的诗词中将与西施联系起来的还有《菩萨蛮》,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传达了怎样的艺术,一起来看看!

苏轼“欲把比西子”中为何将与西施联系起来?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二》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苏轼既写了的水光山色,也写出了的晴光雨色。

  而苏轼写西施的名句,首当推这首诗中的"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晴雨,无论淡妆浓抹,都无改的美丽,只能增添的美丽,可见的朦胧之美。

  除了《饮湖上初晴雨后》这首诗中把和西子联系在一起之外,《菩萨蛮》中也写道"莫便向姑苏,便携西子"、《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中写道"谁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等诗词中均写了西子,可为什么苏轼和西施联系在一起呢?

  这就要和苏轼的为官之路联系到一起了。

  苏轼在21岁的时候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其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受欧阳修的喜爱,且苏轼的文风清丽洒脱,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正在其官路顺畅之时,母亲病故,于是守孝三年,期满回京之后,朝廷的党派之争开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的旧党派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派政见不合,苏轼为人直爽,于是自请出京出任通判。

  自此之后,苏轼的政路起起伏伏,他曾被贬谪到黄州,南至、颍州、惠州、儋州,即现在的黄州、、安徽、海南等地。其中,儋州作为中国较南的地方,在当时的宋朝,放逐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可想,这份难以言表的苦难,即使在乐观旷达的苏轼心里也难以消遣。

  所谓"风格即人格",苏轼的诗词中正是寄托了自己的愁绪,才会把和西子做对比,他在做通判的时候,向往自己能重新被朝廷重用,重新回到那个平和的年代,这只是自己的点点奢求,他也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像范蠡一样,尽自己较大的能力报效朝廷,在功成名就之后,隐退官场,带着自己喜欢的人(范蠡带着西施隐退)逃离尘世的烦嚣,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

  苏轼在《失题》中写道"曾学扁舟范蠡,五湖身处鸣榔。"苏轼在官场上起起伏伏,不但没有挫伤自己重新回朝做官报效朝廷的初心,反而更加渴望造福百姓,这种执着的责任心难能可贵。

  所以,苏轼之所以把比作西子,更多的表达了自己在经历挫折之后活得愈加明白清楚的心境。在,苏轼并没有一味的消极失落,反而更加的知道为人父母官,本该脚踏实地为人民造福。

  他在疏通,开除葑田,筑建纵观的长堤,方便行人过路通行,这条长堤被称为"苏公堤"。

  如今是的一处旅游景点,为后世称赞,时刻铭记其苏公的丰功伟绩,铭记他那颗为百姓造福的心,更能理解他那颗失落中寻求光芒的心绪。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有的学校在高考前三四天的时候安排模考合理吗?对考生有什么影响? 下一篇:富有“江湖意境”的诗句都有哪些?这些诗句如何鉴赏?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高中英才班
高中英才班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