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物理和高中的物理在学习的深度以及范围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物理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初中的时候学习的比较好,会对高中的学习有帮助的,但是出现高中成绩下滑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比如一些适于初中学习的方法在高中的时候可能已经不适用了,还有一些学习习惯以及个人的态度上的问题等,都是会影响学习的成绩的,具体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下文给大家详细介绍。
有些学生初中物理很好,但到高中以后,成绩下滑的很快,慢慢对物理失去了信心,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寻找原因,正如一句话说的,凡事皆有因,摘花先问根,而问题的根源是在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上。
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的学习问题,很多是初中时埋下的“祸根”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有一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太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这就造成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二之后,还是按照小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属于典型的死记硬背,很多初中生觉得:“中学的物理要学好,只需要记住公式,把已知条件带进去,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虽然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是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比较少,老师要求也比较严格,很多老师会“追着你”、“逼着你”去学习,有些学生凭借着小聪明,或者是勤奋踏实,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脸上有面子,但祥和气氛背后,隐藏的是孩子学习中,存在着的巨大隐患。
当孩子进入高中之后,学习环境和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是老师追着要求你学习,逼着你学习,而现在变成了主动学习。
在初中阶段,学习内容比较少,老师在课堂上,会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带领学生预习、复习,尽可能的让的学生学习进度保持一致。
但进入到高中以后,学习内容显著增加,老师在上完课后,不会再抽出时间带领学生去复习,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可能老师只会讲一遍,至于学生有没有掌握,这需要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课后消化吸收。
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考试成绩就会立马出现分化,并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除了学习环境发生变化之外,高中物理和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更高。对思维方式的要求,从形象思维转向深层次的抽象逻辑思维。
同时,高中物理课本中涉及的定义、概念、规律,理解起来都有的难度,考试的命题方式也比较灵活,题型花样比较多。
如果此时,孩子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方法还是依靠死记硬背,那么就很难胜任高中的学习。
针对上面的分析,结合自己辅导学生的经验,给大家提供几点切实可行的小建议。
第一,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信心。
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鸡汤,但大部分学生学不好物理、数学,并不是智商比较低,也不是方法不当,而是内心对这些科目充满着恐惧,他们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能够学好这些科目。
对物理的恐惧,可能来自以往学习过程中的失败经历。
那么要想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较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回顾过往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物理学的比较好,那么这时候你就回顾一下,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你都有哪些收获?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增强?而这些知识或者经验,有哪些是能够迁移到高中物理学习当中的。
同时,也可以尝试记录每天的学习成果,当自己学会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把这个知识点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让自己每整天的进步都能具体可感。
第二,回归课本,重视基础。
罗马不是整天建成的,要想在物理学习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要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
当然回归课本,并不是单纯的去看教材,把教材从第一页看到较后一页,而是要以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定理为主线,通过课本,或者是课本配套的教辅读物,来看对应章节的重点、常考点,通过教材把这些考点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看完一个知识点,或者是学完一个章节之后,要有意识的合上课本回顾一下,如果这个地方自己回顾不起来,不能够的形成一个知识框架,那么这个地方就需要重新的再复习一遍,这很有可能是你知识的盲区。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按照下面5个步骤来操作。
(1)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
(2)课本上需要推导的公式、结论,自己要独立的推导一遍。常考的实验流程,如果有条件自己动手做一遍,没有条件的话,用图示的办法,在本子上自己动手画一遍,
(3)如果觉得课本上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就去做对应的题目。
(4)如果出现错误,就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并且做好相应的标记。
(5)如果95%以上的题目都没有问题,那么就逐步往前推进。
第三,在对公式概念、性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物理思维模型。
在物理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也就是说,记住概念、公式、性质,知道它们的推导过程,只是基本的要求,在这基础之上,你还要能够认识到物理现象的一般规律,能够把这个规律提炼出来,形成解题的思路。
比如,高一阶段很多学生都会接触到加速度,但是有很多学生学完加速度之后,不知道加速度的适用前提条件是什么?「加速度的前提条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既]。既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这类运动的典型特点:运动是直线,速度是均匀变化。
理解了前提条件,就很容易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也就掌握了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段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它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而是高中数学中学的圆或者椭圆,这种运动又是什么运动呢?再比如,如果它的速度不是均匀变化,那么又会涉及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当你能够从课本上的知识,归纳出常见的物理方法或者是常用的物理模型时,你的解题思路也就形成了。
第四,通过做习题,做典型题目,增强自己分析问题能力。
很多学生进入高一之后,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不会做题。很多学生拿到一道题目,一上来就想着应该用哪个公式?然后直接开始套公式,如果套不下去,那么这道题目就直接放弃掉。
而正确的做题方法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要看一下,这个问题涉及哪种现象?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是未知的,然后锁定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后是建立解题模型。
当寻找到解题模型,也就是解题思路时候,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容易了,找公式,带数字,然后运算出结果。
当然,做完题目之后,这道题目并不是说就到此为止。
做完题目之后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出题人会选择这个知识点作为考点;命题人在出题的过程中往往会设置哪些前提条件?这个知识点经常会和哪些知识点结合在一起?
如果是题目中的某个条件,或者某个数字发生变化之后,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会发生变化,和原来的解题思路有什么样差别?变化后的题目,能够和其他哪些知识结合在一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