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议论文的写作是考生在第一时间选择的一种文体,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议论文的构思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且对于文章的一些布局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大部分的考生在作文上的得分基本上都是成绩平平,没有很低,但是提升的空间似乎不是特别的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伊顿教育小编就给大家讲述一下那些环节可能影响议论文的进步。
论据就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述论点服务的,因此它需要和论点有内在的统一性。如果论据与论点不一致,不但论述不了论点,而且会妨碍文章思路的连贯性,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那么议论文中的论据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论据的特点
首先,论据要真实。论据要把事实的内部外部剖析得清楚,认识得明白,事例的因果含蕴推阐得正确,审核得得当,不然就不配做议论的依据。也因此,虚构的事实是不能够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的。
其次,论据要准确、可靠。准确、可靠是论据的较基本要求,不准确、不可靠的论据必然会影响到论证的质量。论据不准确,是一种硬伤。就是准确的例证,也要精选那些较为突出、较为鲜明、较具雄辩性的点去论证我们的观点。
再次,论据要有的代表性。论据运用时要注意它是不是有代表性,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具备典型性,不具备代表性,论述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
议论文的论据从性质上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个别的;一种是普遍的、概述性的。在运用论证的时候,要综合运用这两种类型的论据。
所用论据本身的问题及抢分策略
同学们在引用论据的时候,论据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论据素材陈旧;论据不典型,没有代表性;论据是虚构的,没有说服力等。
1.论据素材陈旧
我们同学在选用素材的时候,由于素材积累不丰厚,加上考场作文的紧张气氛,思维受阻。往往想不到比较新颖的事例,就只能选择比较陈旧的素材来作为自己的论据。
2.论据不经典,没有代表性
议论文的论据要有典型性,至少能代表一种类型的社会现象。而很多同学在选用论据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要求,可能会选择发生在自己、同学、父母等身上的事作论据。而这些事又没有典型性,不具代表性。
3.论据是虚构的,没有说服力
有些同学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有的观点,但苦于找不到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就想出一个奇招:编,也就是编造虚构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可以凭借更多的汗水去获得更多的收获,正如我们司空见惯的例子:A是一个聪明的孩子,B是一个被大家欺负的笨小孩。A读书时上课不用心,B则是努力学习到深夜。后来,A一落千丈而B考入了重点大学。这个例子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在伟大人物身上也不例外。因而,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世界是公平的,我不比别人差。”
很明显这个论据是编造的,没有说服力,论据不可靠,怎么能用来佐证你的观点的正确性?阅卷老师又怎么会给这样的作文打呢?
抢分策略
针对论据素材陈旧;论据不典型,没有代表性;论据是虚构的,没有说服力等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抢分策略:尽量选择比较新颖的素材作为论据;在选择论据时,要选择有代表性、有普适性的素材,能说明某一类人或某一类型现象的论据;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人物、事件等。
如何解决素材陈旧问题?
陈旧的素材,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我们不主张对事物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
论据能新颖,有时代气息当然好,但也并不是说陈旧的素材不可用,而是在运用的时候要讲求策略。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解决:同类并列;旧素材,新角度。
1. 同类并列
议论文是要通过分析让人们认同你的观点和见解的,那么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时候,论据要有广度和代表性。如果我们要论证某一观点,能举出多个与观点一致的事例来佐证我们观点的正确性,那么就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针对陈旧的素材,我们可以同样的方式处理,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陈旧素材按的标准并列,形成一个排比句,来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
如下面的文字:
王羲之放下对风格的顾虑,较终独树一帜,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王石放下对资产的顾虑,实现了从实业家到旅行家的转变;华莱士放下对收视率的顾虑,成为美国新闻界教父级人物。放下顾虑,才能撑起一次次成功的翅膀。
这样一方面显得我们的文字干练,另一方面多个事例并列,说明不是单个的事例,而是有普适性、有代表性的,这样,观点也能得到更好的说明,论述也更有说服力。
同类并列的关键是要找出不同素材的相同点,然后在句式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选择相同的句式,以排比的方式呈现,这样就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不单单是旧素材可以通过同类并列的方式呈现,其他比较新颖的素材,如果能找到几个能说明同一观点的论据,同样可以简洁的语言同类并列,使文章更加简练,说理更加有力度。
2.旧素材,新角度
旧素材,大多数同学看到的是人们都能看到的,或者是表面上的含义。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进行论述,必定是比较俗套的,没有多大新意。而如果我们能从陈旧的素材中发现人家都没有看到的问题,旧素材则能翻出新见解,老树也能发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