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有一种想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冲动。这种冲动也表现在学校的选择上,家长和考生普遍把学校分为环境好的学校和非环境好的学校。从表面上来看环境好的学校和非环境好的学校,在很多层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像师资力量、基础设施、习环境等。
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环境好的学校,毕竟这些学校的率比较高,但是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像衡水中学、西交大附中、陕西一中等这样的学校,率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这些学校存在的“掐尖招生”的现象,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都集中在这里,率自然就高了。
这两种观点看似都有道理,那么学校对于一个人的成绩增强,成长、成才到底有没有帮助呢?到底是学校成就了学生呢?还是学生成就了学校?
到底是学校成就了你,还是你成就了学校?
很多环境好的学校都会有这样的标语:“今天你以母校为荣耀,明天母校以你为骄傲”。虽然从情感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想要了解真相, 不能只讲情感,而是要看严肃的科学。
有一群美国的社会学家,也有这样的疑问,上一所好的高中,对于将来学生考大学到底有没有帮助呢?他们带着这个疑问做了下面的实验。
美国的很多重点中学也是要看成绩的,试验者为了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了两批比较特殊的学生,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刚好达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而另外一组学生的成绩比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要低一分。
人都知道考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两个学生原来的成绩只有一分之差,那就证明这两个学生在能力层次、智力水平等各方面,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这两组学生因为一分之差,分别去了不同的学校,一个去了重点中学,而另外一个去了普通的中学,那么他们在考大学的时候成绩会不会有显著的差距呢?
经过了跟踪试验之后,答案是完全没有区别。研究者统计了这两组学生高中毕业时的标准化考试成绩,结果完全是一样的。
后来实验者又继续做了其它跟踪性的实验。他们分别跟踪了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然后和普通中学,这个结论多次重复出现,在学生入学前成绩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经过了三年的高中学习之后,他们在标准化考试当中成绩差别也不是很大。
虽然这个实验结果有点反常,但是也证明了很多家长的看法是正确的,一些学校的率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这些学校的生源质量比较好。只不过是在批判应试教育这种环境当中,大家低估了分数的重要性,而高估了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软性环境的重要性。
中小学阶段是这样的,那么大学对一个人的成才成功有没有帮助呢?社会学家也做了类似的研究。
我们知道美国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大学在录取的时候只看标准化考试成绩,美国的大学不仅看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这样硬性的指标,而且还会看一些软指标,比如像课外活动、家庭背景等。
实验人员同样选取了两组学生,这两组学生同时都申请了哈佛大学,并且标准化测验的成绩完全是一样的,其中一组学生被录取了,另外一组学生因为课外活动达不到要求,而没有被录取。
#p#副标题#e#
那么这两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他们会不会有很大的差距呢?
试验者为了保持实验结果更科学,他们排除了一些不可测量的因素,比如像这两个学生的社会贡献度、幸福程度等,而是采用了一个比较客观化的指标,他们的未来10年平均收入水平。
如果单纯看收入水平这一硬性的指标,不管是他考上了哈佛这样的学校,还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上了一个普通的大学,这两组人在毕业10年之后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两组实验说明了学校对于一个人的能力提升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学校是不是没有作用呢?学校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学校的作用在哪里?
学校的意义在哪里呢?
试验人员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他们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校友资源。这一点大家都容易理解,我们的社会一直是一个人情社会,学校的毕业生,当他们进入到管理层之后,更愿意去自己的母校招聘,如此以来学校的社会资源会更加丰富,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创业时,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通道当中。
学校除了能够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资源之外,学校还能帮助普通家庭的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清华大学的老师讲过自己的一个观察。他说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只需要看下学生做事风格和说话方式,就能够判断他是农村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因为有些农村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他们根本就没有出过自己所在的省份,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没有离开自己所在的县城,有些学生除了读课本之外,没有看过课外读物,甚至像金庸这样的武侠小说封面是什么样的,都没有见过。虽然这种差距很大,但农村的学生有个典型的特点是比较勤奋、愿意学习。经过了两年的北大、清华学习生活之后,等到大三或者大四的时,这种差距越来越小了,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农村学生在视野、见识方面比城市学生更开阔。
所以,如果是两个学生在高考成绩、家庭条件(家庭条件对一个人的视野、见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心这几个方面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他上不上清华、北大,业发展和未来收入方面差别并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