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惨世界》讲述的故事是基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一段时间的社会发展,故事围绕的是法国的历史,法国的革命,法国的战争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和社会哲学,在宗教信仰的支配下的人们的一个思想的展现,这也是社会的一个侧面的展现,其中关于法律,关于正义的叙述让很多的读者都是百感交集。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悲惨世界》的故事的梗概,以及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
较好看的祭坛是不幸者因得到安慰而感谢上帝的一颗心灵。—— 【法】雨果《悲惨世界》
故事的序幕要从一位名叫卞福汝的主教说起,卞福汝主教原名米里哀,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司法家庭。青年时代风流倜傥,相貌英俊,在交际场所大受欢迎。
后来,法国大革命的暴风席卷,很多惨遭横祸,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只身一人,流亡意大利。在意大利期间,米里哀突然决定,要“出家”成为一名神甫,而后返回法国。
这时,他遇见了拿破仑,引起了这位皇帝的注意。拿破仑看重他,把他提升为迪涅城的主教。而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的主教大人还是被大家称为米里哀主教。他在迪涅教区走马上升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换住宅。
在主教住宅的旁边,有一家穷人医院。那里病床拥挤,空气恶浊,光线昏暗。而主教的住宅则宽敞明亮,还有一个大院子,里面种着各种花草树木。
看到此情此景,米里哀便主动把自己住的豪宅和穷人医院相对调,让病人们住到通风良好,干净整洁的主教住宅里,而他呢,则搬到了原来穷人医院的破房子里。
米里哀主教做的善事可不止这一件。他每年都能收到一万五千法郎的薪俸,外加三千法郎主教特有的车马费。
然而,他只为自己留下一千法郎,却把其他收入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了穷人和病人。
至于他本人,则乐于淡泊,过着简朴、清苦的生活,却丝毫不在意。
他每天只吃黑面包和水煮蔬菜,喝一点素油汤填饱肚子,只有偶尔家里来了客人,他才允许忠实的女管家为他们准备一些荤菜。
而且,他也总是竭尽全力去安慰人,无论是穷人还是罪犯,无论是绝望的人还是地处偏远的人。
无论山区多远,他每年都要骑着小驴前往大山深处,为牧民们做弥撒,做祷告。有一年,人们听说山区出现了匪徒,都拦着米里哀主教,想要阻止他前往。
“我有什么可以供匪徒抢劫的呢?”米里哀如是说道,“难道因为有匪徒,我们就要弃深山的牧民于不顾吗?”这么说着,他还是同往年一样,踏上了前往山区的道路。
谁能想到,在山区住了几天,准备离开的那天早上,米里哀大人的门外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精致的冠冕和权杖。据说,这些珍贵的物品是匪徒们刚刚从另一个主教手里抢来的。
匪徒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米里哀的敬意,让他笑了出来。他让人把这些东西送还给另一位主教,自己依然骑着小毛驴,回家去了。
正是他这种圣洁的行为与和蔼的作风,使他深受当地穷人的爱戴。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卞福汝主教,也就是“受欢迎的主教”的意思。
而我们今天的摘抄句子,也正是来自于卞福汝主教的话语。他安慰别人,宽容罪犯,仁慈而又热心,但他的所作所为从来都不是为了获得回报。
在他看来,如果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得到民众对上帝的感激,能够缓解民众的痛苦,那就是较值得的事情了!
在那个资本主义刚刚开始发展的时代,金钱成为了人们首要追求的目标,善良的品性与宗教的虔诚反而被低估了。因此,雨果创作了卞福汝主教这个形象,写下了他在迪涅教区的善行义举,多方位展示了这个人物的人道主义思想,从而显示出雨果对理想时代的向往。
福利小链接
《悲惨世界》: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