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上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文史不分家”,这句话放到的时代都是的正确的,因为一个时代的气象是体现在人的一种精神面貌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极盛的时期,人们的语言文字中展现都是对于未来的美好的期盼,还有一些杜宇山水风景的赞美。唐诗的鼎盛时期是在盛唐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作是具有一种明显的特征的,后来的人们将其称为是“盛唐气象”,那么代表这个时期的古诗都有哪些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盛唐气象是昂扬的意气。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其中却看不到思乡的愁怨,反而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气象开阔,精神昂扬,可谓盛唐昂扬意气之音。
明人胡应麟的《诗薮》认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是盛唐气象的代表。残夜何妨,孕育明朝初升之日;旧年逝去,江上已泛起春意。这是一种盛唐时期独有的自信与达观。
将江称作海,极言水面的辽阔无边。用"生"代替"升",其中蕴含着黑暗孕育着光明的哲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春入旧年,"入"这一动词象征着春不是仅仅是岁月的被动轮转,江春是喷薄而出的,不论旧年多么衰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盛唐气象是黎民百姓的富足
相较于前朝的被迫流离他乡,百姓们可以有一个"小邑"长久安稳地住下去,稻米粟米都白白的,说明粮食不仅多而且加工细腻,公家粮仓丰实很正常,私人的粮仓也满满当当,可以想见人们看见自己粮仓里高高堆起的谷物时满足与安心的笑容。
晋惠帝百思而不得解为何百姓要吃破烂树枝而不吃肉糜,宫廷奢靡、军队驰骋沙场,文学上歌功颂德这些都不是盛世的表现,盛唐之所以为盛,正是因为,生活在时代底层的黎民百姓都吃得饱穿得暖,可以自封一个小康家庭。盛唐不是以武力逼迫邻邦呼喊出的朝拜之音,而是百姓茶余饭后坐在家门口,和邻居感慨"真是一盛世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盛唐气象是渴望立功边塞的豪气干云
这首《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批点唐音》 评曰:"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气"。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在边塞战争中屡战屡胜,上至庙堂下至朝野,无不沉浸在振奋的喜悦之中,此时边塞诗人的作品中,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是边塞诗的主色调。
边塞诗是盛唐气象下的产物,往前数、往后算都没有哪一个时代能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地渴望立功边塞大展宏图。在初唐时杨炯就曾说过"宁做百夫长,不做一书生"但他也仅仅是将"做一百夫长"作为了一个毕生的愿望。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比如高适、岑参、王昌龄他们都亲历了边塞的广袤沙场,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与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慷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慷慨昂扬地书写着边塞的荒漠孤雁落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盛唐气象是愁绪入酒,莫再谈愁
江淹在《别赋》中感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别诗总是难以逃脱留恋的离愁别绪,或折柳惜别,或迁衣不舍。而高适的《别董大》不同,除了送别友人的伤感与不舍,我们在这两句诗中读出的是热血激昂。人们总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感觉离开了熟悉的圈子就难以获取原有的资源与人脉,高适却说,我的朋友不必去担心前路无人与你饮酒作诗,与你互诉衷肠,凭你的才气,天下哪里有人不认得你呢?这是盛唐气象熔铸在时人骨子里的自信旷达,真正的盛唐之音不是只有快乐没有忧愁,而他们勇于面对惨淡的人生,他们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们相信"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们确定"长风破浪会有时"他们愁得有魄力,愁得有气度。
较后想提一句有趣的诗——"醉后不知天在水,漫川星梦压星河",这句诗出自元朝诗人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曾因为写的太过于漂亮、太过于大气被误收入全唐诗。由此也可见盛唐气象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作品笼统的归纳总结,盛唐气象是一种坦然,一种心境。